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忽雷

忽雷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弹拨乐器。其渊源及语源待考。一说蒙古语称之为“胡尔”,为※火不思的变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小忽雷出自晚唐。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及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时韩滉(723—787)在朝供职,奉使入蜀,以桫椤檀木为二琴,“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唐文宗(826—840年在位)时,“有内入郑中丞善胡琴,内库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大忽雷长“二尺八寸五分”,设二弦轴,左右各一;小忽雷长“一尺四寸七分”,二弦轴同设一侧。琴头雕螭首,音箱似螳螂腹,上蒙蟒皮,张两根丝弦,木质琴码,音色“清越而哀”。大忽雷后为元末杨维槙收藏,小忽雷至清初在北京市上出现,为孔尚任购得。清末,均为贵池学者刘世珩收藏。宣统三年(1911),刘将有关诗文辑为《双忽雷本事》,并附有双忽雷图象。实物和资料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 蒙古锄烧

    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源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于行军途中,在铁三角架或石火盆、火塘上,架一个锄形铁丝网,将宰杀后的整羊放在架上烧烤,待肉色焦黄后,众人用刀割食,方法简便,适于行军作战。后人称之为“蒙古

  • 秃马惕

    即“秃麻”(1082页)。

  • 突浴魂

    见“吐谷浑”(766页)。

  • 陈满洲

    见“佛满洲”(1097页)。

  • 锡伯八屯

    清代新疆锡伯族聚居单位。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为加强伊犁边防,自盛京(今沈阳)移锡伯族千余名官兵及其眷属,至新疆伊犁河南岸驻屯,计口授田,使自耕自食。以所部分八旗,每旗设一屯,故称“八屯”。

  • 金大车

    1491—1536明代诗人。字子有,号方山子。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进士出身的父亲教诲,博览艺文。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后四举会试不第。遂绝意仕途,书剑飘零,卒於旅途

  • 吐鲁番农民起义

    1912年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武装斗争。是年初,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因不堪忍受吐鲁番王和当地政府的双重压迫与剥削,在穆依登领导下举行起义,并与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相配合,击溃军阀袁大化的

  • 佛顶

    见“耶律佛顶”(1313页)。

  • 粟末水

    即“速末水”(1840页)。

  • 南楼

    见“四楼”(5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