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慕容氏

慕容氏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破,部分余众退保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以为号,慕容氏系自其分衍而出。初分布于今西拉木伦河上游。东汉桓帝(146—167年在位)时,檀石槐分鲜卑联盟为东、中、西3部,东起右北平(治今河北丰润县东南)西至上谷(治今河北怀来县东)为中部,慕容为中部大人之一,遂形成慕容氏。一说其人冠步摇冠,因称“步摇”,音讹为“慕容”;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此二说为非。另说为鲜卑语,意为“富”。鲜卑联盟瓦解后,自成一部,逐渐兴起。三国魏初,首领※莫护跋率部徙辽西,屡从宣王司马懿征战,受封率义王,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北建政权。至其孙※慕容涉归,迁邑于辽东之北。西晋太康十年(289),涉归子※慕容廆率部降晋,封鲜卑都督,一度迁居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东北),后还居棘城。自称鲜卑大单于,修明刑政,安辑流亡,吸取汉文化,势渐盛,连败鲜卑宇文部、段部及后赵。十六国时期,其后裔先后建※前燕(337—370)、※后燕(384—407)、※西燕(384—394)、※南燕(398—410)政权。另,慕容廆之庶兄※吐谷浑与廆分地而治,后失和,率部西迁阴山(今内蒙古阴山)。晋永嘉年间,又渡陇山至袍罕(今甘肃临夏西北),后向西南扩展,统有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及青海等地,其后裔以吐谷浑为族称,并建※吐谷浑国。慕容氏原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在汉族影响下,渐务农,有手工业。

猜你喜欢

  • 拨什库

    清代官名。满语音译,“催促人”的意思。汉名“领催”。有“嘎善拨什库”,即“村领催”。管理本佐领内的文书、饷糈和庶务等。又有“分得拨什库”,即“骁骑校”,是佐领的副手,协助管理本佐领的事务。蒙古地区亦设

  • 奔古簇

    又作奔古尔著簇、奔古尔着簇。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洮州卫,在今甘肃临潭县境。成化六年(1470),族人龙卜节等入朝贡马及盔甲等物,赐以衣服、彩缎等。此后,其首领不断依例入贡明廷。成化十二年(1476)派米

  • 元颢

    ?—529北魏宗室。字子明。鲜卑元氏(拓跋氏)。献文帝※拓跋弘孙,北海王※元祥子。永平二年(509),袭父爵,封北海王。史称其“少慷慨,有壮气”。曾任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转宗正卿、光禄大夫。迁都官

  • 纥骨

    古族名。魏晋南北朝时对柯尔克孜族先民之称呼。又作结骨、契骨、护骨等。曾先后受鲜卑、高车、突厥等统治。有的学者认为※拓跋部时“七分国人”,以其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此纥骨氏,即是柯尔克孜族先民。※

  • 事林广记

    书名。元刻本题《新编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南宋末陈元靓编,元人增补。分前、后、续、别4集,42卷,51类。内容极为广泛,是一部民间日用百科全书。所录元代资料较多,计:前集卷3有《大元混一图》;卷

  • 张元

    ?—1044西夏大臣,名源。本宋朝华州华阴人。有才气,累举不第而投西夏李元昊为谋士。官大太师、中书令。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四月,升国相。为李元昊献策,联结契丹,夹击宋朝。曾随李元昊参加宋夏好

  • 世荣

    1860—1929清末民初蒙古族学者。字仁甫,号耀东。蒙古镶白旗人。少年好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登进士第,入翰林院,为散官编修,后任侍讲学士。因病免官。博通经史,著作有《静观斋遗书》21册,包

  • 法灯

    明代云南马龙州土官。彝族。原土知州安崇子。洪武四年(1371),父卒,因年幼,由母萨住赴京告袭。十六年(1383)十月,核准。二十七年(1394)八月,奉旨袭马龙州(治今云南马龙县)土知州。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

  • 匹黎州

    唐代招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八部之一伏部中分离而置匹黎州,以原部辱纥主(部落首领)为刺史以统之,隶松漠府。武则天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