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打比

打比

壮族传统球类运动之一。亦称“打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参加者数人至十数人不等。秋收后在田间或广场上举行。事先准备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硬质木球和一根长约3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的扁平木棒,与一块高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的扁平石块。人多可分组比赛,人少则实行单人循环赛。比赛规则及作法,因地略异。一般为:比赛开始时,依运动员号码按次序轮流上场,先将木棒摆在竖立的石板上,用右手把球高高抛起,待小球落到双眼水平时,用木棒的平面狠击小球,使之飞向广场,飞得越远越好;小球停止滚动处为距离点,由对方派一人拾球,就地描准石板掷回;如小球掷不到石板,或由石板的一侧飞过去,待小球停止滚动,即用击球的木棒,丈量从落地点到石板边缘的长度,如距离为10尺,即得10分;是时,上场运动员可将木棒的半截置于一个约10厘米深的地槽上,另半截着地,将小球放在着地木板的上端,用脚猛踏另一端,使小球高高抛起,然后迅速拿起木棒击球,再由距离点丈量,如得30尺,即可10+30得40分,并取得连续“打比”的权利,如第二次“打比”又得40分,即算80分,如此累胜累加分。但如果第一次击球就没击中,算得0分,并失去继续击球的权利;如虽然击中球,球也飞得较远,但对方从距离点掷球回来,击中石板,也算得0分,并失去继续击球的权利;如脚踏击球失误,前得10分有效,但失去连续“打比”的权利。循环轮流完一遍后,以分数高低排名次。这种体育比赛,可锻炼青少年的臂力和眼力,为壮族民间所广泛喜爱。

猜你喜欢

  • 杨登

    ?—899唐末南诏王近臣。白蛮(白族先民)。仕南诏王隆舜(877—897年在位)。隆舜“好畋酣,多内嬖”,沉迷佛教,常出巡东京(今昆明)等地,随王左右,由※郑买嗣守国,大权旁落。唐昭宗乾宁四年(897

  • 即“丘浮尤鞮单于”(593页)。

  • 重熙

    辽兴宗文武神圣昭孝皇帝耶律宗真年号。1032—1055年,凡24年。

  •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是本族自称。主要分布于新疆,以南疆为最多,少数散居于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全国总人口7214431人(1990)。先民为公元前3世纪丁零、北魏时的高车、敕

  • 婆非

    勿吉官员。勿吉族。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奉命率500余人使魏朝献。此庞大使团之行,似与勿吉背魏西逐夫余事有关,以窥察魏之对策。

  • 锦州塔

    见“广济寺塔”(133页)。

  • 兀良哈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作兀良合、兀良合惕、兀良罕、兀良孩、嗢娘改等。辽代已见于史载,称“斡朗改”,为辽五十九属国之一,辽置斡朗改国王府治之。分二种,一种为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部众为成吉思

  • 布依年

    布依族传统节日。明清时,多数地区以夏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定番州(今惠水县)以十月初一为岁首,后改为十二月为岁首。至民国年间,各地逐步改同汉族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三十晚为除夕,正月初一过大年。为布依族最

  • 岁除仪

    契丹皇族祭俗。除夕时,使者及夷离毕奉敕率执事郎君至皇帝殿前,于炉内撒盐及羊膏,以助火势,巫及大巫依次祝祷火神,皇帝面火而拜。初期,为皇帝躬身亲拜,至辽代后期辽道宗时,始命夷离毕代拜。

  • 摄赛

    明代四川东川军民府女土官。彝族。乌撒女知府※实卜长女。嫁东川土知府姑胜古长男阿发为正妻。翁老夫故,于洪武二十年(1387)袭东川土知府(治今云南会泽县)。次年,以所管部众恃强据乌山路暴动。受责去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