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弥法会
元初藏传佛教萨迦教派举办的重要佛事活动。至元十四年(1277)正月,萨迦教派第五祖八思巴(1235—1280)在藏地区(后藏)曲弥仁摩(今西藏日喀则县南部)升座讲法,举行盛大法会。参加法会之僧众除萨迦本派外,还有宁玛、噶当,噶举各派及印度、迦湿弥罗共7万余人,尚有各地居士信徒3万余人。元太子真金与会并任施主,供应7万余僧尼每日饭食,每人发给黄金1钱,每3僧发给袈裟1袭。法会举行14日,备极一时之盛。曲弥法会标志着藏地区社会安定及萨迦教派得势与发展,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具有重要意义。
元初藏传佛教萨迦教派举办的重要佛事活动。至元十四年(1277)正月,萨迦教派第五祖八思巴(1235—1280)在藏地区(后藏)曲弥仁摩(今西藏日喀则县南部)升座讲法,举行盛大法会。参加法会之僧众除萨迦本派外,还有宁玛、噶当,噶举各派及印度、迦湿弥罗共7万余人,尚有各地居士信徒3万余人。元太子真金与会并任施主,供应7万余僧尼每日饭食,每人发给黄金1钱,每3僧发给袈裟1袭。法会举行14日,备极一时之盛。曲弥法会标志着藏地区社会安定及萨迦教派得势与发展,在藏传佛教后宏期具有重要意义。
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拓跋鲜卑元氏。河南洛阳人,开府元晟次女。年15,被选入宫,拜为贵妃。大象元年(579)七月,立为天右皇后,二年二月,改封天右大皇后。大定元年(581),赟卒,出俗为尼,改名华胜。至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中掌管诵经的僧人。专门负责领全寺僧众诵经,亦称“经头”。凡任此职者,须对经典有较深研究,博览经文,记诵娴熟,学识、能力确为大小僧人所信服。诵经时,声调高下疾徐,倡韵起落转变,何句须鸣指
1787—1859清代拉卜楞寺高僧。藏族。出生于达乃多地方。13岁于拉卜楞寺剃度出家。嘉庆十年(1805),从贡塘·嘉贝样受近圆戒。二十年(1815),参加多仁巴学位辩论。历任贡萨饶杰林寺堪布4年,直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岭西部。由隋以前的北室韦分解而来。《旧唐书》称该部位于婆莴室韦东,分布在今小兴安岭北段西侧纳谟尔河流域(一说在外兴安岭南的西[昔]林木迪河源东)。为室韦中的强部之一。唐以后不见于
西夏文佛经。经页厚韧,呈紫青色,以赤金楷书写成。传世者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残存22页。经末有西夏神宗光定四年(1214)的发愿文2页。今藏西安市文物局。另有《妙法莲华经》6册,今藏法国巴黎图书馆。又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职司办理工程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五、七品不等。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阿力麻里地区哈剌鲁(葛逻禄)部首领。又作布匝儿汗、俄柴儿王。虎牙思人。以偷盗、抢劫起家,获当地部分人支持,不断以武力强占村落,进攻首镇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征服该地区,并攻占普剌(不剌城)。屡败
见“札只剌”(1600页)。
蒙元时代古城。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南临根河,北倚得尔布尔河,地势险要,可攻可守,是古代扼守草原北方的门户,进出草原的咽喉。19世纪以后曾发掘出许多珍贵历史文物。解放后,根据大量史料印证,
敦煌壁画名。又名《涅槃变画图》或《诸王举哀图》。在敦煌158号石窟内。画于781—848年吐蕃占领敦煌之际。该图是描绘我国诸王(包括西域诸国王)为释迦牟尼涅槃而举哀的画图,画面突出了吐蕃赞普的形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