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噶俄仁巴
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为拉日禅定寺创建者。出生于次盖村。30岁居家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宗格鲁派。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西藏卫地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桑主(益希桑珠)。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受比丘戒,赐法名洛桑迥乃。入下密院学习,聆听堪布·桑洛弥通讲授《四家合注》、《八大解释》等。六十一年(1722),返回故乡,在拉日贡玛和雅尔昂噶尔宁等地潜心修行。雍正三年(1725),建静修院,有比丘百余人。按照下密院规章,建立胜乐、密集、大威德本尊修行供祭法会。
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为拉日禅定寺创建者。出生于次盖村。30岁居家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宗格鲁派。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西藏卫地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桑主(益希桑珠)。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受比丘戒,赐法名洛桑迥乃。入下密院学习,聆听堪布·桑洛弥通讲授《四家合注》、《八大解释》等。六十一年(1722),返回故乡,在拉日贡玛和雅尔昂噶尔宁等地潜心修行。雍正三年(1725),建静修院,有比丘百余人。按照下密院规章,建立胜乐、密集、大威德本尊修行供祭法会。
见“唔奈”(1864页)。
见“答里忽”(2239页)。
鲜卑姓氏之一。以部为氏。依附鲜卑乞伏氏,同居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一带。随同乞伏国仁起兵。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建西秦,该部乙旃
即“段实”(1694页)。
过去贵州青瑶一种婚俗。清同治以前,青瑶盛行姑舅表婚制,姑家女儿必须嫁给舅家儿子,造成人丁不旺,后允许外甥女外嫁,但娶她的人家,上户得交给其舅家牛9头,中户交8头,下户最低也要交7头,故称。因代价过高,
即“阿史德奉职”(1234页)。
元法令类编。已佚。《永乐大典》录有其文,见卷1595、卷14686至14695。卷1595《元漕运二》收录世祖至元三年(1266)至英宗至治三年(1323)有关漕运的规定;卷14686至14695收原
见“恨克卫”(1726页)。
萨满教神祗之一。赫哲语音译,意为“火神爷”。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族旧时因取火困难,对火十分敬畏,认为火有神主宰,尊称为“佛架玛发”。虽无供奉的具体神偶,但对火的禁忌很多:不能跨越火
吐蕃大臣。赞普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人。系吐蕃舅臣(即尚论)。赤德祖赞死后,子赤松德赞嗣位,年幼,他掌握吐蕃实权,反对佛教,推崇本教,毁卡查及珍桑神殿,将大昭寺当作屠宰场,亵渎佛教,流放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