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毕僳语

毕僳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地区自称毕僳(米必苏)的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及其相邻的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6000左右。在国外,缅甸、泰国也有分布。毕僳语内部有一定的差别,因尚未作深入调查,方言差异情况尚不大清楚。以勐海县勐遮乡曼洪话为例:语音特点:有24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音和清送气两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前两套,有舌面中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与浊塞音相拼的复辅音3个,有腭化的双唇音3个,还有带鼻冠和腭化的双辱浊塞音1个。有10个单元音,4个复元音,以前响的为主,由主要元音加韵尾i、u构成。有p、t、k塞音韵尾和m、n、g鼻音韵尾,多半出现在傣语和汉语借词中。有6个声调,其中3个出现在固有词中,另外3个出现在借词或形态中。语法特点: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词序,形态手段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11类。名词有复数形式,用在名词后加附加成分表达。名词既可单独和数词连用,也可单独和量词连用。与量词连用带有指示作用。量词较丰富,与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有相当丰富的计量名词本身作计量单位的现象。人称代词分单数和复数,复数人称代词是用单数人称代词主要元音的屈折变化构成。疑问代词用疑问语素α55构成。动词有情貌范畴,用在动词后加助词表达。形容词有前缀,否定时则前缀脱落。形容词表示程度加深不用重叠词根方式,而用将形容的原调一律变为高升调。也可用加后缀的方式表达。结构助词较丰富,有指明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数量词组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多音节的单纯词较少。复合词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等结构形式。派生词数量较少,用加前后缀的方式构成。借词主要来源于傣语和汉语,基本上采用音译方式借用。

猜你喜欢

  • 哈尔古楚克都古楞特穆尔鸿台吉

    (1363—1399) 明代蒙古贵族。简称哈尔古楚克鸿台吉。孛儿只斤氏。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子(一作额勒伯克汗子)。娶鄂勒哲依图鸿郭斡妣吉为妻。其兄额勒伯克汗为政不仁,重用佞臣浩海达裕。明建文元年(13

  • 十二木卡姆

    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诗歌汇编。经维吾尔族群众长期创作,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音乐、歌舞优点,于※叶尔羌汗国时期(1533—1680年)基本定型。流行于新疆各地。“木卡姆”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大曲

  • 完颜绳果

    即“完颜宗峻”(1156页)。

  • 雅克萨之战

    清政府和东北边地各族人民反击沙俄侵略军的战役之一。17世纪80年代,沙皇俄国乘清政府征讨吴三桂叛乱之机,加紧对华扩张,于康熙十九年(1680),成立尼布楚督军区,以督军费多尔·沃耶伊科夫为首组织“远征

  • 番部国师

    僧官名。明清时封藏族地区一些管理若干支土民的僧人首领为国师,秩正五品。颁给诰命,赐予银印,3年一贡,依例世袭。清代有甘肃番部珍珠族国师,化族国师等名号。隶僧录司。

  • 磋迈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如史载宋元符二年(1099)四月,西夏派遣宋朝的使臣中有磋迈喀结桑。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 失惕坤勒

    古代蒙古社会婚姻礼俗之一。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一见公姑的礼”。男女成婚时,由女方父母将女儿送至夫家,新娘首次拜见公婆时,送上见翁姑的礼物。如孛思忽儿弘吉剌氏德薛禅将女儿孛儿帖嫁与铁木真(成吉

  • 西迁节

    新疆锡伯族节日。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锡伯族兵丁1000人,眷属3275人,受清廷派遣前往伊犁驻防,组成锡伯营,从事保卫和开发新疆。锡伯族人民视此为该族重大事件,定每年四月十八日为西迁节以纪念

  • 亲家伍

    参见“家伍”(1947页)。

  • 普萨保

    见“弘旺”(6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