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沈儿峪战役

沈儿峪战役

明朝与北元主力的一次战争。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惠宗(顺帝)※妥贴睦尔自大都(今北京)退居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故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10万蒙古军活动于山西、陕西、甘肃,形成钳攻大都之势。同年冬,扩廓奉惠宗命自太原出师,进军大都。行至保安(今河北新保安),明将徐达乘虚奔袭太原,扩廓忙回师救援,途中被明将※常遇春(回族)袭破大营,率残部逃入甘肃聚兵。二年,明军攻克上都,惠宗退守应昌(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岸)。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发动对北元的总攻战,命大将军徐达率西路军出征扩廓,左副将军李文忠率东路军直捣应昌,力图一举消灭北元主力。时扩廓正围攻兰州不下,纵兵四掠。徐达率兵出潼关,经西安,进兵兰州,扩廓固守定西(今甘肃定西,在兰州东南)。三月,徐达至定西,扩廓北撤,徐达屯兵沈儿峪口(在今定西之北)与元军对垒而战。四月,大败元军,俘故元郯王、文济王等官员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扩廓仅与妻、子数人突围北逃,以流木渡黄河,经宁夏,遁入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明将郭英追至宁夏不及而还。此役结果,明朝平定山西、陕西、甘肃,设兰州卫等军事卫所。太祖封次子朱樉为秦王,治西安,三子朱为晋王,治太原。不久,元惠宗卒于应昌,应昌亦告失守,北元将主力撤至漠北。

猜你喜欢

  • 司迪克

    清代哈萨克族抗俄斗争将领。民族英雄肯尼萨尔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父死,偕家人移居浩罕。因自幼注重学习军事技术,成年后,被浩罕任命为五百人长。屡与沙皇侵略军作战。咸丰十年(1860),受命率兵袭

  • 景颇文

    我国景颇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通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甸的景颇人也使用这种文字。创制于19世纪末。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组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合作,经

  • 伯德部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闸撒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其中三宫设有闸撒。伯德部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闸撒。又,天祚帝※永昌宫下一※抹里名“勃得本”,疑与此为同一语词。※奚

  • 拓跋那

    ?—451北魏宗室。又称阿斗埿、阿叔尼、元大汗。鲜卑拓跋氏。高凉王拓跋孤玄孙,拓跋礼子。袭父爵为高凉王,拜中都大官。骁猛善攻战。太平真君六年(445),以征西大将军讨吐谷浑慕利延于阴平白兰。后与永昌王

  • 瓯骆

    即百越民族群中西瓯、骆越两支之合称。今学术界有2说:一说西瓯与骆越为两支,一说为一支二名。参见“西瓯”(690页)、“骆越”(1782页)。

  • 又作“赀虏”。“匈奴名奴婢为赀。”(《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魏略》)主要来源为战俘,其攻战“得人以为奴婢”(《史记·匈奴列传》);也有由邻族转卖者, “羌所略转卖入匈奴者合万余人”(《后汉书·南

  • 瑞縴

    1864—1915清末大臣。字莘儒。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大学士※琦善之孙。以贡生官刑部笔帖式,迁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出为九江道,移上海道。任内,办警政、设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授江西

  • 媒山

    土家族的猎神。女性,又名梅山、梅嫦。传说有一猛虎危害乡里,此女英勇过人,与虎搏斗,与虎同亡,为民除害。被后人奉为猎神。每逢土家族猎人出猎前必祭祀。因其与虎搏斗牺牲时,衣服被虎抓破,故神位均设在偏僻角落

  • 神杆

    即索罗杆,参见“祭索罗杆”(2089页)。

  • 十二土默特

    明代东蒙古土默特万户的另一名称。明代汉籍称其有“三枝十二部”,或云“共六大部落、一十二哨,东六、西六分巢”。今人据《蒙古源流》、《恒河之流》等考证,该集团应包括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