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瓦哈甫地

瓦哈甫地

旧时伊斯兰教宗教关系掩盖下的一种封建土地制度。又称“瓦甫地”。解放前主要流行于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农村。是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统治时期(1347或1348—1363)任意将土地赐予伊禅派麻札(墓地)、哈尼卡等宗教设施而逐渐形成。最初存在于库车,后蔓延至轮台、阿克苏、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和吐鲁番等地。在叶尔羌汗国中期,因密传军事情报功、整个喀什噶尔地区曾一度被划归伊斯哈克·瓦里所有。17世纪时,白山派和卓阿帕克取得政权后,又以亚格杜为中心,将喀什噶尔东北部大片土地变成阿帕克家族的瓦哈甫地。阿帕克死后,则成为“阿帕克霍加麻札”瓦哈甫地。也有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为“赎罪”而“献给”寺院或公益事业的土地,或名义上属公益事业而实为地主阶级和宗教封建主霸占的土地。据调查,其名目极多,可分为24类: (一)米其提(一般清真寺)瓦哈甫地(以下略“瓦哈甫”三字)、(二)纳克希旺(伊禅派清真寺)地、(三)宗教学校地、(四)麻札地、(五)库勒克地(桥瓦地,供修补桥梁)、(六)库勒(涝坝地,供修挖饮水池)、(七)栏杆(腰站地,供在戈壁上修建房屋备行人歇息)、(八)塔格(开山地,供整修山道)、(九)尧尔(修路地)、(十)艾的格里克(义坟地,供埋葬尸体)、(十一)日苏鲁拉(献给穆罕默德地)、(十二)其拉克(灯盏地,供麻札及清真寺点灯)、(十三)库力安(古兰经地,供购《古兰经》专款)、(十四)卡藏(锅瓦地)、(十五)乃纳甫手提(舍饭地,供施舍)、(十六)阿吾拉提(后代地)、(十七)木特拉克(祖先地)、(十八)依斯克拉提(被盗卖的地)、(十九)依斯克拉提庙留克(被盗卖地地上之树木房屋和永佃权的地)、(二十)有永佃权的地、(二十一)农民开荒地、(二十二)底亚克(捐献十分之一收入的地)、(二十三)阿吾拉提库勒克(后代桥瓦地)、(二十四)献给某位阿訇的地。在瓦哈甫地中,地权性质复杂,大都实施农奴制剥削,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解放后,被革除。

猜你喜欢

  • 长春河

    见“他鲁河”(574页)。

  • 佐巴

    藏语音译,意为“总管”。原西藏萨迦地方政府长官。三品衔。总管一切政教事务。下设仲译4名,卓尼4名,分管政府文件之上传下达。设聂仓,管理政府财政收支。西藏噶厦政府视其为萨迦法王之家臣,职衔三品过高,只宜

  • 东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旧唐书》称该部分布“在 越河之北”。具体所在有二说:一说在今嫩江下游西岸支流洮儿河北岸,或说在嫩江上游之西。唐以后其名不见于史,疑为契丹所并。参见“室韦”(1748页)。

  • 明安兔

    明代蒙古官名。蒙古语音译。蒙古领主属下千人的头领。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夷语解说》云:“明安兔,是管一千人头目”。平时征收贡赋(阿勒巴),组织围猎,战时领兵作战。其属下又分若干“召兔”(百人头领)。

  • 荒服

    古称入贡为荒服。《史记·匈奴列传》:周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其后200余年不绝。周衰,始断。

  • 建熙

    前燕幽帝慕容暐年号。360—370年,凡11年。

  • 杨吉努

    ?—1584明代海西叶赫部首领。亦作仰加奴。女真族(一说为女真化的蒙古人)。纳喇氏(原土默特氏)。塔里木卫叶赫始祖胜根打喇汉六世孙,都督佥事※祝孔革孙,台出次子(一说为台出弟台坦柱第三子)。明宣德二年

  • 于谐里

    见“乌古部”(332页)。

  • 恨基热

    西藏珞巴族苏龙为奴隶主所服徭役之一。珞巴语苏龙方言音译,“恨”意为“树草”、“庄稼”,“基”意为“砍伐”、“收割”。专指服农业开耕、收割的人役。由男女各投役若干天。期间由主人供食。收割季节需向主人赠送

  • 末赤

    元朝将领。蒙古乃蛮部人。昔不察子。初任札剌儿都镇抚属副弹压。至元十年(1273),随军破宋襄阳。翌年,从都万户奥鲁赤破沙洋、新城。十二年,随参政阿剌罕破松关,署总把。从定岭海,署镇抚。二十四年,进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