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祭索罗杆

祭索罗杆

又作“杆子祭”或“祭杆子”。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为萨满教重大祭祀。分家祭与皇室、皇帝祭。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常祭每年春秋两次,择日致祭,仪式简单。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目的是祝全家平安、谢神保佑等。其仪式:于院中影壁后立索罗杆(高丈余,削其端使尖,下端插入石座,上端贯以斗形圆锡盘);屋内东南向设供桌,桌上西置米碟,主人率众外跪,祝诵者于桌西诵祝词、外撒米;主与众迎神。复抬桌于院东,主人率众跪,祝者复撒米、诵文,3叩首。屋内长桌上置身无伤、毛纯黑猪,灌洒领牲、烧香祷告后杀之。其骨、粪于是日晚埋于索罗杆前后,其颈椎骨一块串于杆尖端、肝、肠、膀胱等挂于杆上或放入圆锡盘,供乌鸦啄食,以3日内啄尽为吉祥。以碎猪肉和小米煮成“小肉粥”,请亲友、邻里、过路人食于院中,必当日吃光,如有余则必埋之。皇室、皇帝祭复分常祭和大典、大事祭。常祭岁以春二月、四月、秋八月、十月朔日于坤宁宫举行,皇帝亲诣致祭。祭前,制神杆(即索罗杆),向例以洁净松木稍留枝叶13节(后改为5节),径5寸、长2丈制成。祭制:皇子以下依次轮祭,王、贝勒各祭3杆,贝子、公各祭2杆,无爵秩者禁祭。祭仪包括迎神、供献、祝祷、供牲、行礼、撒胙、送神,司祝(由满族女萨满担任)持祭具、诵神歌,和以鼓乐。大典和大事祭于亲征、出师、凯旋时举行,皆于堂子立杆祭天,祭仪与常祭大同小异。努尔哈赤以“七宗恨事”对明起兵时,亲率诸贝勒及统兵诸将,鸣鼓奏乐,恭诸堂子,白天告祭,即为一例。

猜你喜欢

  • 闯保爹保妈

    壮、布依族旧时生育习俗。流行于广西壮族及贵州南部布依族民间。幼童久病不愈或独生子女,经巫师或巫婆卜卦,认为幼童“命薄”,须找“保爹保妈”方能健康成长。其法:在夏历二月初二花婆诞辰日,带着鸡鸭酒肉到桥头

  • 张格尔

    1790—1828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一译札罕格尔。又称张格尔和卓、张格尔条勒。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孙,萨木萨克次子。自幼居浩罕。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纠众

  • 黑鸣凤

    清初武将、刻书家。字羽辉,号朝阳。临清州(今山东临清县)人。回族。康熙四十二年(1703)武进士,授侍卫。四十八年(1709)奉命赴宁台大岚山平一念僧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帝南巡扈驾,由浙江

  • 尼伍

    傈僳语音译,意为“向鬼神许愿”。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向鬼神进行许愿的仪式。当人患病时,请人占卜是何鬼神作祟,然后向该鬼神许愿用何种形式和规格进行祭祀。若病人痊愈或病情好转,则择日祭祀;若病情未好转,则重

  • 哈尼梯田

    哈尼族经营水稻耕作的方式。云南不少山地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首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并别具特色。史载,明初为鼓励农垦,对于率众开荒、扩大耕地的头人,曾授予土官职务。清嘉庆《临安府志

  • 房谟

    北魏、东魏官员。字敬放。河南洛阳人。其先世代(治今河北蔚县西南)人,鲜卑屋引氏(后改为房氏,一说屋引氏乃高车之遗族,后归西部鲜卑)。正光(520—525)末,历任昌平、代郡太守。及六镇起义,率部人入九

  • 莫一大王史诗

    壮族长篇英雄史诗。流传于广西桂中、桂南、桂西等地,尤以红水河流域为最盛。原为“方块壮字”手抄本,有数千行之多,不分章节,七言腰脚韵体。整理翻译为汉文后分为《吞珠》、《斗奸》、《当王》、《压日》、《赶山

  • 拓跋翰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①秦王翰,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第三子。少有志,年15便请率军征伐,受命领骑2千。成年统兵,号令严信,屡次征讨,多有战功。建国三十五年(372)以后或三十九年前卒。道武帝拓跋珪即位

  • 达理善

    ?—1675清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那木都鲁氏。崇德三年(1638),以闲散隶骁骑营,随睿亲王多尔衮征明,越北京,攻山东济南府,先登克城,赐号“巴图鲁”,授三等轻车都尉。六年(1641),随军围锦州,

  • 长宁宫

    契丹王朝所置宫卫名。契丹语称作“蒲速盌斡鲁朵”(“蒲速盌”意为“兴隆”,“斡鲁朵”意为“宫”)。为应天皇太后※术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后)所置宫卫。宫卫制是契丹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辽史·营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