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颇
藏语音译,意为“地皮税”或“地方差”。又称“渝差”。旧时西藏江孜地区堆穷(小户)向差巴(支差的人)交纳的差税。差巴领种的差地,所有权属西藏地方政府,需支差。堆穷住在这片土地上,即不支差,又喝此地水、拾此地柴,故要向占有这片地的差巴交纳“地皮税”。交纳标准:一般成年(18—60岁)男子,年交1只大绵羊;成年女子,交1只大山羊;不满18岁或年逾60者,无论男女,人均年交12“鲁古”青稞。是堆穷向差巴集体交纳的差税,以村为单位,收入按比例归各差户所有。表现出差巴和堆穷在土地上的从属关系。
藏语音译,意为“地皮税”或“地方差”。又称“渝差”。旧时西藏江孜地区堆穷(小户)向差巴(支差的人)交纳的差税。差巴领种的差地,所有权属西藏地方政府,需支差。堆穷住在这片土地上,即不支差,又喝此地水、拾此地柴,故要向占有这片地的差巴交纳“地皮税”。交纳标准:一般成年(18—60岁)男子,年交1只大绵羊;成年女子,交1只大山羊;不满18岁或年逾60者,无论男女,人均年交12“鲁古”青稞。是堆穷向差巴集体交纳的差税,以村为单位,收入按比例归各差户所有。表现出差巴和堆穷在土地上的从属关系。
即“”(2524页)。
清代青海夏琼寺高僧。藏族。幼时,于曲当日则从罗桑曲央受戒出家。在夏琼寺学习经典。13岁赴西藏,入色拉寺结扎仓求学,获林赛和拉萨大祈愿法会之拉然巴学位。后入下密院拜达赖喇嘛和班禅等为师。任夏琼寺新建密宗
元末画家。回回人。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族兄。曾中进士。工画,尤善画梅花、竹石。代表作有《竹石嘉树图》、《梅花图》等。丁鹤年曾题诗赞之,原作今不传。
参见“积利州”(1882页)。
见“函普”(1560页)。
古族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及楚国境内诸民族之泛称。又称蛮荆、楚蛮。分布在江淮流域的荆州(今湖北大部,湖南北部、西部,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东部,河南与陕西南部)。属古代九州之一。西周金文中,楚又名荆,故名。
见“李存勖”(1030页)。
明清时对水族之称呼。分布在贵州都江、独山、荔波、黎平及广西柳城、南丹等地。男子喜涣猎,女子善纺织,所织布称水家布,享有盛名。妇女穿桶裙、短衣,四围缀花边。逢岁首男女成群而舞。相悦者可缔婚。与徭僮、侗等
十六国南北朝时,西北各族对※吐谷浑包括某些非吐谷浑部落的蔑称。源于匈奴对奴婢之称谓“赀”。柴、赀为同音异译。又称野虏。
即“慈善夫人”(2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