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莽式舞

莽式舞

满族舞蹈名。又称莽(蟒)势舞。是新年或祝寿等喜庆宴会上的传统歌舞,广泛流行于清宫和民间。分为男莽式与女莽式。舞式为两人相对而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是为“莽式”。凡有喜庆之时,主人男女更迭起舞,旁立者拍手而歌,呼以“空齐”2字。传统“莽式舞”,即“所陈皆昭代故事,有旌旄弓矢跃马,莅陈之容,有屈伸进反,仰俯疾徐之节”,共9折18式。9折指9组动作,从次为:起式、摆水(打渔动作)、穿针(织网动作)、吉祥(欢庆动作)、单奔马(打猎动作)、双奔马(出征动作)、怪蟒出洞(龙舞动作)大、小盘龙(龙戏水动作)、大圆场(欢庆动作)。18式指18个舞蹈姿式:走一式、肩二式、手、脚、腰、转、飞各三式。另有“衬舞”,男、女莽式等种种表演形式。

猜你喜欢

  • 阿底峡

    982—1054吐蕃佛教后弘期进藏之印度高僧。初名达瓦宁波。梵文名迪巴嘎热施咱纳,藏文译作贝玛梅泽益西,意为“吉祥燃灯智”。藏史通称其为“觉卧杰阿府峡”,意为“佛王阿底峡”,简称“觉卧杰”(佛王或尊圣

  • 察刺秃山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察尔图山卫。永乐六年(1408)正月,与秃都河等七卫同时设立。宣德元年(1426)二月,首领撒里本等三人来朝,愿居京自效,命为千户等官。今人考在今吉林省海龙县西察尔图

  • 博如坎

    旧时鄂伦春人对各种神灵的统称。鄂伦春语音译,“神”之意。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人过去信仰的神很多,神偶有木制、画在布或纸上、绣在布或狍皮上三类,又有供在室内、室外之分。木刻神为“

  • 金勒

    见“斤勒”(372页)。

  • 格曼僜语

    我国自称格曼的僜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艺地区察隅县南端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使用人口200多。以察隅县下察隅区巴安通乡穹村的格曼僜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

  • 库鲁

    旧时云南纳西族土司占有的一种自营地。具有封建庄园性质。由隶属于土司的※俄等级耕作,土司设专人指挥和监督生产,实行固定耕作,技术较精细,产量较※“厄鲁地”高。

  • 马守真

    1633—1722中国伊斯兰教教派穆夫提门宦的创始人。道号“豪祖勒提·伯什勒力·勒比尼”。甘肃临洮人。回族。幼家贫,以务农、经商为业。后从事运输业,被称为“脚户哥”。康熙十二年(1673),赴西宁拜穆

  • 郑公厚

    明代广东瑶民起义首领。广东都城人。瑶族。正德十四年(1519),与韦公炳在都城山区聚众反抗官府,自号通天大王,公炳称通地大王,并联合封川归仁乡壮族首领、铲平王蒙公高,率众3千攻打封川县城,杀指挥张鼐、

  • 审密

    见“二审密”(6页)。

  • 曹万通

    宋时甘州回鹘大臣。禄胜可汗(998—1003在位)时,任本国枢密使。主张联宋抗夏。宋咸平四年(1001),受禄胜可汗派遣使宋,进献玉勒名马、独峰无峰驼、镔铁剑甲、琉璃器皿等,请宋廷遣使统领回鹘部众共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