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

蒙古

①中国北方民族名。两宋、辽、金时又有萌古、蒙骨、朦骨、毛褐、盲骨子、毛割石、蒙古里等不同的汉字音译。唐代为室韦之部,称“蒙兀”或“蒙瓦”,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南邻黑水靺鞨,西接大室韦,北为落俎室韦。回鹘汗国亡后,乘漠北无强有力政权,逐渐西徙,进入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分为※都儿鲁斤、※尼伦两大支,繁衍形成众多的部落。主要从事游牧与狩猎,并“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契丹国志》),同女真、畏兀儿等民族也贸易交换关系。与辽朝有聘使往来,名义上臣属于辽朝,按受其“详稳”、“令稳”等官号。辽末金初,势力逐渐强大,各部趋向联合,推举合不勒汗、俺巴孩汗等为首领,发展为漠北强部之一,始有汗号。与札剌儿、塔塔儿等有宿怨,屡相争战,对金朝亦时战时和。自忽图剌汗死后,各支贵族争夺汗权,内部一度陷入纷争。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崛起,统一内部后,相继战胜强敌,兼并蒙古高原各部,于宋开禧二年(1206)建立大蒙古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推行千户制;扩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制,初步建立司法、行政、赋敛制度,逐渐形成回鹘体蒙古文,使蒙古政治、经济、文化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凡属蒙古语族之其他各部,亦皆以蒙古人自居,遂由突厥化蒙古人和蒙古化之突厥人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自是“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演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是后,大蒙古国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开始南下和西征,先后并西辽(1218)、降西夏(1227)、灭金朝(1234)、亡南宋(1279),并向外扩张,进行三次西征,将势力扩展到中亚与南俄等地,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为朱氏明朝所灭,进入中原之蒙古人部分退回蒙古高原,部分留居内地而渐与汉族融合。 ②金人姓氏之一。分布咸平府(治今辽宁开原县北)地区。 ③蒙古留北平学生会刊物。1928年学生会在北平(今北京)成立。1929年创刊,铅印本,16开,不定期,由“蒙文书社”承印。第一期名《蒙古留北平学生会》,自第二期起改刊名为《蒙古》,为蒙汉合璧。内容主张蒙古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及大汉族主义,复兴蒙古民族,有论说、评论、文艺、专载、新闻等栏目。大约出了10余期停刊,1934年夏复刊,改为※《新蒙古》。

猜你喜欢

  • 查个只

    见“耶律查哥”(1316页)。

  • 图什墨尔

    蒙古语音译,意为“官员”、“官吏”。为准噶尔参预最高政务的官员,相当于枢密大臣或宰相,辅佐台吉处理鄂拓克和昂吉上报的重大事务。《西域图志·准噶尔旧官制》载:“图什墨尔系准噶尔参决政事之臣,枢管政务之要

  • 打箭炉志略

    书名。约成书于乾隆(1736—1795)末年。仅见有传抄本,出自前清史馆所藏旧抄本,原本霉烂,多缺字,经近人吴丰培于1979年据四川通志、清史稿疆臣年表加以补订。内分建置、疆域、职官、山川、津渡、城垣

  • 鸠摩罗什

    344—413后秦高僧。又译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意为“童受”、“童首”、“童寿”、“童子”。原籍天竺,世为国相。其父鸠摩罗炎东越葱岭,至龟兹为国师,娶龟兹王妹生罗什,年7岁,随母出家。

  • 拓跋万民

    见“拓跋弘”(1356页)。

  • 湘阴王

    见“耶律延禧”(1309页)。

  • 王杲

    1529—1575明建州右卫著名首领。又名科勺。女真族。喜塔拉氏。多贝勒子。曾就学抚顺,兼通女真、汉族语言、文字。嘉靖间(1522—1566),史称建州右卫都指挥使(《明实录》不载),自称都督,俗称阿

  • 青蛉蛮

    唐代云南白蛮部落名。因居于青蛉县(亦作蜻蛉县,在今云南大姚、永仁县之间)得名。始见于《云南志》(《蛮书》),谓其“衣服言语与蒙舍(南诏)略同”。天宝(742—756)间,该地被南诏攻取,其首领尹氏率众

  • 鹿棋

    内蒙古牧区的传统棋类。蒙古语称为“鲍格因吉勒格”。起源于7—8世纪以前,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刻有这一棋盘。蒙元时期,在蒙古族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1948

  • 上党国记

    书名。晋太兴二年(319),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羯人石勒自称赵王,建赵国,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建国后,勒命记室佐明楷、程阴、徐机等撰《上党国记》,记赵国兴起及石勒诸事。以赵国兴起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