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宁管辖四十族

西宁管辖四十族

清中叶以前青海西南藏族部落总称。一称青海所属四十司、阿里克等四十族。即蒙古尔津族、雍希叶布族、玉树族、噶尔布族、苏鲁克族、尼雅木错族、洞巴族、多伦尼托克安图族、阿萨克族、克列玉族、克阿永族、克叶尔济族、克拉尔济族、克典巴族、隆布族、上隆布族、扎武族、上扎武族、下扎武族、扎武班右(当作“石”)族、上阿拉克硕族、下阿拉克硕族、上隆坝族、下隆坝族,苏尔莽族,白利族、哈尔受族,登坡格尔吉族、下格尔吉族、格尔吉族、巴彦南称族、南称桑巴尔族、南称隆冬族、南称卓达尔族、吹冷多拉族、固察族、称多族、巴彦南称界内住牧喇嘛(一作觉巴拉族)、拉布库克住牧喇嘛(一作拉布族)。内设千户1员,百户及独立百长39员。辖8443户,32396人。初定每年会盟一次,三年后改隔年会盟一次。乾隆二年(1737),复定隔二年会盟一次。西宁办事大臣会同镇台派委员弁莅盟,并催收马贡,清理积讼。百户岁贡马1匹,折银8两。不足百户者,按户计算,每户征银8分。因觉巴拉、拉布库克二族74户,一递文差,一司济度,准免纳贡。余38族8369户,岁纳银669两5钱2分。多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通行藏语。信仰喇嘛教红、黄、白三教派。道光(1821—1850)初年以后,因形势改变,各族组合有重大变化。阿里克族部分迁往海北祁连县,部分迁居同德一带。阿萨克、克列玉、克阿永、克叶尔济、克拉尔济、克典巴、多伦厄托克安图并为安冲族(又称安图族)。上隆布、隆布并为迭达族。哈尔受并入扎武。上阿克硕、吹灵多拉并入下阿拉克硕,称拉秀族。噶尔布因属民亡佚而消失。白利族迁居西藏。觉巴拉、拉布库克分别升为百户部落。玉树族分化出鸦拉、总举、将赛、戎模四个百户。上、下隆坝(中坝)分化出中隆坝(中中坝)。蒙古尔津分出竹节百户。洞巴百户并入囊谦千户,成为其直属百户。以是始有※“玉树二十五族”之称。今为玉树藏族自治州,现有人口192912人(1982)。

猜你喜欢

  • 德穆楚克栋鲁普

    1902—1966近代蒙古王公。字希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人。蒙古族。1908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1912年晋和硕杜棱亲王,简称德王。1921年为旗札萨克,执掌旗政。1924年任锡林郭勒盟

  • 卡冈

    见“藏币”(2567页)。

  • 石抹怀忠

    即“萧怀忠”(1995页)。

  • 董狐狸

    见“董忽力”(2185页)。

  • 吉里雅木

    维吾尔语音译,即“地毯”。新疆维吾尔民间重要手工艺制品。以羊毛和棉线织成。分毛毯、丝毯、金银线编织加栽绒丝毯3种。尤以和田所产最著名。有千余年历史。工艺精细、色彩艳丽、花样新颖,富有民族特色。深为中外

  • 大板升城

    明代东蒙古城镇名。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主持兴建,由投靠俺答汗的白莲教徒丘仝等组织汉族工匠施工。约建成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据《三云筹俎考》、《大清一统志》等所载,地点在※丰州滩西部,约在今土默特

  • 必力工瓦僧

    ?—1430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又名王仁波切仁钦贝杰。藏族。曾任止贡寺座主。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赐“必力工万户府印”。永乐十一年(1413),明帝封其为阐教王,并赐彩币印诰。领地在今西藏墨竹工

  • 蒲与路

    金代地方行政建置。归上京路统辖。为金代最北边的路。金初置万户,海陵王(1149—1160在位)时,罢万户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1198),设节度副使。治所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古城。治所南至上京670

  • 图明额

    ?—1847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奚他拉氏。由官学生考取翻译生员。嘉庆六年(1801),补工部制造库库使。十四年(1809),补笔帖式。十九年(1814),升都水司主事。道光五年(1825),升员外

  • 施蛮

    古族名。属乌蛮系统。始见于《云南志》(即《蛮书》)。在云南铁桥城(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塔城)西北之大施赕、小施赕、剑寻赕(均在今云南维西县境)等地。以畜牧业为主,兼事农业、手工业。男以缯布为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