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园学古录
书名。元虞集撰,门人李本编。50卷。内《在朝稿》20卷,《应制稿》6卷,《归田稿》18卷,《方物稿》6卷。作者为元中期著名文士,历仕7朝,先后任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生平著述甚多。所作碑铭、墓志铭、墓表、行状、家传、制诰、神道碑等收入此集者达20余卷,内容涉及元朝廷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多可补史之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明景泰七年(1456)翻元刻本,《四部丛刊初编》即据此本影印。另有清道光年间孙澍辑《古棠书屋丛书》本《虞文靖公道园全集》,收有遗稿及诗文等。
书名。元虞集撰,门人李本编。50卷。内《在朝稿》20卷,《应制稿》6卷,《归田稿》18卷,《方物稿》6卷。作者为元中期著名文士,历仕7朝,先后任集贤修撰、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生平著述甚多。所作碑铭、墓志铭、墓表、行状、家传、制诰、神道碑等收入此集者达20余卷,内容涉及元朝廷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多可补史之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明景泰七年(1456)翻元刻本,《四部丛刊初编》即据此本影印。另有清道光年间孙澍辑《古棠书屋丛书》本《虞文靖公道园全集》,收有遗稿及诗文等。
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南。古西羌之地。东晋末年,吐谷浑王阿柴(才)建。十六国时,后凉吕光得其地置郡,治所在浇河城。寻为南凉秃发乌孤所取。后复入吐谷浑。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423),拜阿柴为
古县名、城名。唐代其城在今四川盐源县。唐武德二年(619),改汉晋以来的定笮县为昆明县,属州越嶲部。《蛮书》卷6:“昆明城,在东泸之西”,“磨些种落所居之地”。东泸水即今雅砻江,其西的
傈僳语音译。傈僳族中基督教会的会长。司掌教会中的一切事务。为专业神职人员,依靠教徒奉献的“上帝粮”(圣粮)为生。基督教于1913年传入滇西北怒江傈僳族地区,在当地分设教区,建立教堂,发展教徒。旧时怒江
唐代在西突厥地区建置的羁縻机构。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左右以突骑施阿利施部置。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职位世袭。辖地位于七河流域一带。隶北庭都护府管辖。
1245—1307元朝大臣、学者。早年曾从智全末利可吾坡地学习佛法,圆通辩悟,又从乌思藏高僧八思巴学习密乘,尽通其书。并随八思巴赴萨迦深造,修习岁余返京师大都(今北京)。经八思巴举荐,召为皇太子真金宿
契丹王朝援后晋、灭后唐的关键战役。天显十一年(936)五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据晋阳(今山西太原)叛后唐,唐末帝李从珂族其家,并遣大将张敬达讨伐。七月,敬瑭向契丹求救,并向契丹称臣称子,允以事成割地。辽
唐代元和年间溪峒少数民族起义首领。辰溆(今湖南西部)人。苗族。宪宗元和六年(811),黔川连年遭水灾,观察使窦群却强征溪峒诸族民夫修筑城郭,督役甚急,激起辰、溆州苗、侗族农民强烈不满,遂聚众起义。率诸
?—1831清朝将领。七十五之子。监生出身。嘉庆元年(1796)至七年(1802),随军于湖北、四川等省镇压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军。由副前锋校升头等侍卫、副都统。八年,署贵州古州镇总兵。次年,调署广东潮州
藏语喇嘛墀本的简称,意为“僧人万户”。元代乌思藏地方帕木竹巴郎氏家族万户的自称。元宣政院所辖乌思(前藏)、藏(后藏)十三万户中,帕竹万户(《元史》作伯木古鲁万户)领地在今西藏乃东地区,藏传佛教噶举教派
书名。元翰林国史院修撰。卷数及起讫月日不详。元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四朝初无实录。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二月,翰林承旨撒里蛮奏请命翰林国史院纂修,从之。成宗大德七年(1303)十月,诸实录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