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

清朝皇帝行宫。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官。原为清帝避暑行宫和从事各种政务之所。座落于今河北承德市区北部。康熙四十二年(1703)动工兴建,四十七年初步建成。据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序”载。初建是因蒙古48部等“屏蔽塞外”,既欲求朝觐,又困于未出痘,“以进塞为惧”,康熙帝遂“俯从其愿”,建行宫“岁避于此,以便其朝觐。”乾隆朝又加扩建,前后历经80余年,至五十五年(1790),外八庙等主要工程最后建成。由宫殿区和景苑区组成,规模宏伟,总占地面积约560万平方米,建点110余处。南部为宫殿区,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地。余为景苑区,内有湖区、平原及山峦等风景区,各景随季节变化,康熙、乾隆二帝以山、水、林、泉自然风景,各以4字、3字题名36景,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园林。建筑手法独特,融合满汉风格,建筑技艺高超,巧夺天工。山峦起伏,风光旖旎,草木蓊郁。随着山势起伏,周边环筑“虎皮墙”,长达20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美的自然风景及南北园林之特点。康熙以后诸帝在此围猎比武,大漠南北、新疆、青海、四川、西藏、台湾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高山等各族上层人物,皆来此觐见。内外设八旗兵驻营防守,因渐成满族聚居区。现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卫钧

    渤海王国地方官。任铁州刺史。辽天显元年(926)一月,阿保机灭渤海国后,渤海一些州府纷纷举兵反辽。钧亦于七月率众起义。后遭辽大元帅耶律德光(后为辽太宗)攻,城破,起义失败。

  • 天祐军

    参见“三顺王”(49页)。

  • 卡其玛

    赫哲族传统手套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手套”。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用两块狍皮缝成。手背上面的皮子抽褶,姆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手腕上部另以薄兽皮或鱼皮做成约半尺长的筒,并缝有带子。戴

  • 春酒会

    见“议榔”(614页)。

  • 岳彦高

    明代书法家。字雪樵。蒙古族(一说为“色目人”)。洪武间(1368—1398),曾任云阳(今四川云阳县)县令。后被免职,流落江湖,居武塘。以草书著称。

  • 瑞圣公

    金代对麻达葛山山神所加的封号。参见“麻达葛山”(2099页)。

  • 参狼羌

    西羌的一支。又称武都羌。原居河湟地区。秦献公初立(前384),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甘肃渭源),诸羌畏秦之威,相继外迁,此支即迁于武都地区,与氐杂处,中心在今宕昌与岷县连接处。西汉设武都郡(治武都县

  • 蒙古周刊

    蒙古各盟旗驻南京办事处所办刊物。1930年10月10日创刊。铅印,16开,蒙汉合璧。社址在南京花牌楼太平街56号。办事处成立后,曾发行《蒙文报告》,每周一期,不久改为旬刊,自第37期起改为周刊,不出售

  • 高衍

    ?—1167金朝大臣。字穆仲。渤海族遗裔。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敏而好学,少时善赋诗。同舍生欲试其才,约1日赋10题,未暮,10赋皆就。26岁登进士第。逾2年,调补漷阴县丞,

  • 黔首

    吐蕃奴隶社会中属民的称谓之一。在敦煌吐蕃古藏文文书中多有记载,为藏文“果纳”的义译。系对贵族以外的属民或平民,包括奴隶的统称。被视为赞普王族的臣仆,与吐蕃统治者集团成为吐蕃社会中对立的两大阶级。唐末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