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震国

震国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名。一作振国。隋末,粟末靺鞨厥稽部首领突(度)地稽率部千余家徙柳城(唐称营州,今辽宁朝阳)内附;唐总章元年(669)高丽国亡后,附高丽的粟末靺鞨乞乞仲象(一说为大祚荣)所部,被唐徙营州,两部同住一地。万岁通天(696—697)中,因营州都督赵压榨,东北各少数民族强烈不满,契丹首领李尽忠乘势杀赵翙叛唐,武后调兵征讨。居营州的粟末靺鞨因参与变乱,惧究治,在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率领下,渡辽河东逃。武后为瓦解叛乱势力,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皆不受。后乞四比羽被斩杀,乞乞仲象病死,仲象子大祚荣代父统众,在乞四比羽余部和散居辽东的高丽遗民支持下,且战且退,于天门岭(今哈达岭附近)大败唐军。时契丹和奚两族附突厥,联合抗唐,战事再起,通辽东之路被阻,大祚荣遂乘势于唐圣历元年(698)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附近六顶山)建国,称震国,自号震国王,建都奥东城(今敦化县敖东城),辖地2千里,有编户10余万,拥兵数万。为打破唐军进讨,遣使交突厥,并向突厥“请吐屯”官。疆域约有今松花江上游、牡丹江流域和图们江以北一带地。唐中宗复位后,对震国改取招慰之策,祚荣遂遣子入侍,臣服于唐。先天二年(713),唐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前往祚荣所在,册封其为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所统为忽汗州,任命其为都督,祚荣亦去震国和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之号先后沿用16年(698—713)。参见“渤海”(2278页)。

猜你喜欢

  • 駃騠

    匈奴名马。《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駃騠,骏马也,生七日而超其母。”

  • 甘丹康萨衙门

    驻藏大臣衙门别称。位于拉萨大昭寺以北,小昭寺西南。原为拉萨地方首领顿珠结布之官府。其孙甘丹才旺于康熙二十年(1681)赴阿里驱逐克什米尔人入侵后居此,遂有甘丹康萨(府邸)之名。后为郡王颇罗鼐及其子珠尔

  • 脱罗黑

    蒙古族的白毡。蒙古语音译。始见于《蒙古秘史》。蒙古族尚白,故以白毡为尊贵,用于典礼和祭祀。大汗即位时,众人奉大汗夫妇于白毡上,欢呼叩拜,如贵由、海山等即位,均坐于白毡上。乃蛮部的塔阳汗祭祀王罕时,将其

  • 古木卫

    亦作古木河卫,见“可木卫”(491页)。

  • 行官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酩��啰”。属下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4正、2都案、4案头。

  • 虎非耶

    即“虎夫耶”(1384页)。

  • 蜀山氏

    蜀人氏族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正妃所生第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据此,近人谓为氏族名,或谓蜀人为汉族的支系。

  • 倒老

    见“都老”(1813页)。

  • 粮庄

    清代庄园种类之一。即庄主责令庄头带领庄户岁纳粮食的农庄。※皇庄中之粮庄,有※整庄和※半庄之别,整庄又分为四等,等外的为半庄。嘉庆十七年(1812),其庄数为:一等庄163,二等庄59,三等庄66,四等

  • 色棱哈坦巴图尔

    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号札萨克陀音。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哈尼诺颜洪果尔大夫人阿海哈屯第五子。骁勇,“五虎之一”。17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游牧于天山北路。明崇祯九年(1636)随兄※顾实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