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建筑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200余华里的临松山下。因第九窟内有一马蹄印,据传为神马所踏故名。石窟群包括马蹄南寺、北寺、上观音洞、中观音洞、下观音洞、金塔寺、千佛洞等7处。初建于晋,凿于悬崖峭壁之间。据《续敦煌实录》载郭瑀,晋敦煌人,少有操行,东游张掖,师事郭荷;荷卒,瑀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后人扩而大之,增供佛像。现存石窟70余,据考察,其中北朝9窟,隋1窟,西夏3窟,元19窟,明2窟,其余皆清朝所凿。金塔寺石窟保存至今较完整。其窟内泥塑飞天,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是全国罕见之文物。很多壁画、龛像都经后人之手重新绘制雕凿。在石窟构造建筑艺术上可见到与敦煌莫高窟相同的内阵、外阵形式:内有佛殿,外有回廊,里外开龛达49龛的“藏佛殿”,以及上下连续5层19龛室组成的“三十三天”。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 灵岩寺石窟

    见“云冈石窟”(249页)。

  • 阿山哈萨克族起义

    1940—1941年新疆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族反对盛世才暴政之武装斗争。起义导火线是缴枪事件。1940年1月,盛世才之阿山视察委员会指定成立清枪委员会,分东山、西山两路,收缴哈萨克牧民作为生产工具和自卫武

  • 纳噶拉则

    参见“浪卡子”(1943页)。

  • 傈僳族音节文字

    我国云南省维西县部分地区曾使用过的一种表音音节文字。由维西傈僳族老农民汪忍波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制,故又称汪忍波傈僳文。这种文字一个形体用一个音节表示,相同的音用相同的形体表示。从文字的结构看,笔画

  • 哈儿分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哈尔芬卫、哈尔费延卫。永乐十二年(1414)9月,与塔速儿河等7卫同时设立,据考在前苏联黑龙江侧阿纽依河口。此后多次来贡。

  • 完颜兑

    清初满族女诗人。字悦姑。工部尚书穆里玛之妻。康熙八年(1669),其夫党附兄鳌拜,伏诛。本人能诗善画,著有《花堁丛谈》及《花堁闲吟》。

  • 瓦府

    傈僳语音译,意为“放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地区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一种实物雇工形式。由早期原始互助协作的换工(※瓦纠)转化而来。每当农忙季节,头人、富裕户就以粮食、盐、肉、麻布等实物换取贫困户的劳动力进

  • 恩冬巴玫

    僜语音译。旧时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父系家族公社(亦称家庭公社)。含若干个由同一男性祖先几代子孙组成的各个小家庭。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生产资料公有,统一经营,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家族长通

  • 安西州

    清代甘肃州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一说三十九年)由府改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城。辖敦煌、玉门2县。隶安肃道。1913年改为县。

  • 董忽力

    明代蒙古朵颜卫首领。亦译作董狐狸。成吉思汗部将,※者勒篾(折里麦、济拉玛)后裔,朵颜卫都督※花当曾孙,※革兰台第五子。受明封指挥佥事。居哈剌兀素(在今辽宁大凌河上游建昌附近)。嘉靖二十七年(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