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王绩

王绩

【生卒】:590?—644

【介绍】:

唐代文学家。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王通弟。十五岁至长安求仕。隋大业中,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乞署外职,复授扬州六合县丞。以嗜酒妨政,屡遭勘劾。大业十年(614),托以风疾,弃官归里,浪迹于南北山水之间。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官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时故友陈叔达为侍中,特判日给酒一斗,时人号为“斗酒学士”。贞观四年(630),因其兄王凝得罪朝阁重臣,他亦托疾罢归。十一年(637),以家贫赴选,授太乐丞。不到二年,又挂冠归田,隐居东皋。十八年(644),自撰墓志铭,忧愤而卒。绩一生三仕三隐,清高自恃,放诞纵酒,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文学上承继阮籍与陶潜的传统,作品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缺乏积极理想,作品中亦不时流露颓放消极情绪。其诗质朴清新,平淡自然,不染宫体诗雕琢华靡之习,在隋末唐初,可称别具一格。名作有《野望》、《初春》、《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等。《野望》为唐代早期出现的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颇有影响。其文疏野有致,骈散兼行,贯注着一股疏畅谐婉之气。名篇有《五斗先生传》、《醉乡记》等。所著诗赋、杂文二十余卷,并多散逸,友人吕才辑成《王无功文集》五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王绩集》五卷)。至中唐,陆淳删节五卷本而成《东皋子集略》二卷。唐宋间,五卷本和两卷本并行于世。元、明以来,五卷本不见著录,流传于世的仅有三卷本(实为陆淳删节之两卷本)。王国安《唐诗小集·王绩诗注》即据此作注。韩理洲据三种清抄本而成五卷本会校《王无功文集》,比通行三卷本溢出诗六十余首、文二十余篇。事迹见其《自作墓志文并序》、吕才《王无功文集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张锡厚、韩理洲、张大新等各有文考辨王绩生平。

【生卒】:589~644

【介绍】:

一作王勣。字无功,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斗酒学士。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隋炀帝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未就,求出为六合丞。后浪迹中原,漫游江南,客游河北。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六合丞待诏门下省。贞观十一年(637)任太乐丞,不久弃官归隐。新、旧《唐书》有传。绩鄙视功名,性格孤傲,仰慕阮籍陶渊明之为人。其文有萧散之趣,其诗多质朴之韵,在唐初文坛上风标独绝。有《王无功文集》传世。《全唐诗》存诗1卷,共54首,其中混入他人之作。《全唐诗补编》补诗69首又2句。

猜你喜欢

  • 潭府

    ①潭州州治,即今湖南省长沙市。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②韩愈《符读书城南》:“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后因以“潭府”称美他人的宅院。参见“潭潭”。

  • 程昔範

    【介绍】:字子齐。郡望广平(治今河北鸡泽东南)。生卒年、籍贯不详。未举进士日,著《程子中謩》三卷,韩愈见而大称叹。程赴举,韩言于主司:“程昔範不合在诸生之下。”当时下第,人以为屈。元和十四年(819)

  • 岘山

    又名岘首山。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门户。山高而不险,卑而不夷,松柏掩映,摩崖鳞比。晋征南大将军羊祜喜好山水,镇襄阳时,常登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东晋桓宣曾于山上筑城戍守。孟浩

  • 子桑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庄子·大宗师》载:子桑为贫困之士,淫雨十日,子桑无食可进,其友子舆裹饭而往食之,闻其因饥寒而歌哭“父邪!母邪!天乎!人乎!”后用为咏贫士之典。韩愈《赠崔立之》:“昔年十日雨,子

  • 依韵

    和韵的一种。以“依韵”明确用韵情况出现于中唐以后诗人的作品中。按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和韵诗》的观点,依韵就是和诗的韵字只需与原诗韵字属同一韵部,而不必用与原诗相同的韵字。实际上依韵诗不仅要用原诗

  • 卢栯

    【介绍】:一误作卢郁。宣宗时在世。曾任弘文馆学士、监察御史、祠部员外郎。《全唐诗》存诗1首。

  • 起晚

    三国魏嵇康不满司马氏之为政,隐居不仕,其友山涛请其出仕,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自陈自己有“七不堪”、“二甚不可”之习,无法胜任官职,其不堪之一即为“卧喜晚起”。后因以指不宜出仕任职。杜甫《览镜呈柏

  • 别自

    另外。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如何连席苑,别自有仙家。”

  • 徐庾

    南朝梁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的合称。据《北史·庾信传》载,他们的诗文风格绮艳纤丽,世称“徐庾体”。孟郊《赠苏州韦郎中使君》:“尘埃徐庾词,金玉曹刘名。”

  • 无事

    ①无缘无故;轻易。王梵志《主人无床枕》:“莫学庸才汉,无事弃他门。”②不可,不要。王梵志《千年与一年》:“无事损心神,内外相宗撮。”③无须,不必。王梵志《鸿鹄昼游扬》:“无事强入选,散官先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