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外戚、宦官之争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争斗不止的恶性循环。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等亲属党羽并据要职。永和四年(公元92年),汉和帝利用宦官郑众,消灭窦氏势力,郑众因功封侯,宦官从此参与政事。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安帝登极,邓太后临朝, 其兄邓骘等把握朝政。邓太后鉴于窦氏专恣之祸,并用外戚、宦官。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等合谋诛灭邓氏。安帝既用宦官典掌机要,也用皇后兄阎显掌握禁军,两者共同专权。汉安帝崩,阎皇后与阎显策立北乡侯为少帝,阎太后临朝,阎显独揽大权。不久少帝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拥立汉顺帝,杀阎显。宦官十九人皆封侯,权势益张。汉顺帝时,外戚梁商、梁冀父子相继为大将军,秉执汉政二十余年。顺帝死,梁太后与梁冀先后密定汉冲、质、桓三帝,威权震天下。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密谋,族灭梁氏,宦官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独揽朝政。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其父窦武为大将军辅政,与陈蕃等谋灭宦官。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事机泄漏,双方兵戎相见,窦武、陈蕃兵败被杀,宦官独掌朝纲,皇帝任其摆布。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其兄何进为大将军总理朝政,欲诛宦官反为所害。袁绍发兵尽诛宦官,至此,东汉外戚、宦官同归于尽,东汉皇朝也名存实亡。外戚、宦官之争,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朽黑暗,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猜你喜欢

  • 广州新军起义

    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同盟几次运动会党失败后,转而以运动新军作为起义基本力量。1909年10月(宣统元年九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南方支部,责成广州新军炮兵排长倪映典组织起义。原定次年2月24日(宣统二年

  • 薙发令

    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推行剃发的命令。清军入关后,对内地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人剃发即其突出表现之一。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一度颁布剃发令,后因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江南

  • 九品混通

    魏晋时期封建政权向编户农民征收户调的办法,也称九品相通。具体做法是, 地方官吏,先将所辖地区民户,按财产多少,定为九等,即九品。然后根据品阶高低,征收规定数量的绵绢。魏时平均每户出绵二斤、绢二匹,晋时

  • 三十六家海内名士案

    见“刘思礼案”。

  • 柏举之战

    春秋末期吴楚之间的一场战争。吴王阖闾执政后,采取楚亡臣伍子胥之计,派军队轮番袭扰楚境,使楚国“无岁不有吴师”,疲于奔命。公元前506年,吴用子胥、孙武之谋,与唐、蔡联合伐楚。吴师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登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张骞出使西域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张骞,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原居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后迁至阿姆河上游阿富汗北部地区)合击匈奴的使命,率百余人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拘留达十余年

  • 棒胡起义

    元末河南农民起义。首领棒胡,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原名闰儿,因善使棒,故以棒胡称。棒胡以宗教形式为掩护进行活动,自称李老君太子,烧香聚众。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二月起义于汝宁信阳州(治今河

  • 虎牢之战

    唐朝军队与窦建德军队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唐王朝建立后,为统一天下,高祖李渊派李世民率军东征。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破宋金刚,收复晋阳等地,河东复归唐有。七月,挥师南下,兵锋直指洛阳。王

  • 更名田

    又称更名地。清政府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下令,将一部分原来明藩王所占土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即承认农民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号为更名田。第二年,又鉴于更名田内, “输粮之外,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