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海都之乱

海都之乱

元世祖忽必烈与元成宗铁穆耳统治时期蒙古诸王海都发动的武装叛乱。海都系窝阔台之孙,合失之子。蒙哥即大汗位后,镇压了窝阔台后王的反抗,海都心怀不满。蒙哥死,海都支持阿里不哥,对抗忽必烈。阿里不哥败降,海都返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封地,与术赤后裔诸王相勾结,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发动叛乱,建窝阔台汗国。为牵制海都,忽必烈曾册封察合台曾孙八剌为察合台汗国之汗。但八剌败于海都后,又与之结盟,海都势力更加扩大。至元七年,八刺死。至元九年,海都立八刺子笃哇为汗。二者互相勾结,在西北地区不断骚扰。至元十二年,忽必烈命右丞相安童辅佐皇子那木罕镇守西北,蒙哥子昔里吉,诸王脱脱木等随行。至元十三年夏,昔里吉与阿里不哥子药木忽儿等发动叛乱,拘系那木罕与安童等,并东犯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忽必烈急令南下攻宋的元帅伯颜北征,击败昔里吉,收复和林。诸叛王或兵败被俘,或被迫归降。至元二十一年, 那木罕、安童获释回朝。至元二十四年,乃颜之乱发生,海都连连窜扰,与之配合。至元二十六年,海都军进逼和林,围攻皇孙铁穆耳。同年七月,忽必烈率军亲征。海都自知不敌,慌忙逃遁。忽必烈回大都后,命伯颜、玉昔帖木儿等先后主持西北军事,海都势力被逐出金山(即阿尔泰山)之外。成宗即位后,海都、笃哇虽几度企图卷土重来,但终为政府军所败。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海都败死。大德七年,笃哇投降。大德十年,海都子察八儿被迫归附。这场叛乱终被平息。

猜你喜欢

  • 介休之战

    唐军与宋金刚军进行的一次战役。李渊太原起兵,进军关中之时,留第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贵族,攻破太原,并长驱南下直到晋南。李渊派李世民率军反击,以收复故地。武德三年

  • 收回利权运动

    清末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掠夺路矿权利的爱国运动。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进一步在中国掠夺铁路修筑权和矿产资源,各阶层人民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经济的瓜分”的收回利权运动。1904年(光绪三十年)粤汉铁路经过的

  • 五等爵制

    旧说分封制下授予诸侯的五个等级的爵位。《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爵禄,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但据近人研究,我国古代并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五等爵制。周代畿内贵族兼作王官者多称公;畿外较大诸侯则称

  • 卿事寮

    西周中央政权两大官署之一。其长官称卿事,亦作卿士。殷墟甲骨文已有“卿史”,即卿事,但其具体职掌不明。周代卿士多由太师或太保兼任,管理一切军政事务和四方诸侯事务,周初铜器《令彝》铭文“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

  • 钦定西藏章程

    乾隆(公元1736年—1790年)年间,清政府为西藏地方政权所规定的最高法律。廓尔喀侵藏事件后,清政府决心整顿和改革西藏的政治与宗教制度。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命福康安会同八世达赖、七世

  • 代田法

    古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汉武帝末年,赵过任搜粟都尉,他总结了古代的代田方法加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具体做法是,把土地开成深、宽各一尺的沟,叫做甽(又叫畎),甽旁堆成高、广各一尺的埂, 叫做垅

  • 成祖削藩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虽一度恢复周、齐、代、岷诸王的旧封,但不久又废齐王,剥夺周王、辽王、岷王的护卫,将宁王从大宁卫(今河北平泉)徙封南昌,谷王从河北宣化徙长沙,后又废为庶人。同时还

  • 襄阳战役

    李自成农民军攻占襄阳的战役。明将左良玉在朱仙镇溃败后,退守襄阳。襄阳在汉水南岸,左良玉派兵驻守羊皮滩和钟家滩,以防农民军涉滩过汉水,又在通往襄阳的路上埋下地雷暗弩。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冬,农民

  • 年、隆之案

    清世宗胤禛(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帮助自己夺位的助手进行屠杀,制造了有名的“年、隆之案”。“年”指年羹尧,康熙时即为胤禛门下心腹,曾长期参与胤禛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密谋。曾任川陕总督,是胤祯夺得皇位

  • 嘉定和议

    南宋理宗时与金订立的屈辱和议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史弥远秉承金国之意,剖棺取出韩仛胄首,并苏师旦首, 送至金国求和,双方遂订立和议:(一)改原来金宋为叔侄之国作伯侄之国; (二)改岁币数为银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