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张葆连修,刘坤一等纂。张葆连,汾阳人,曾任新宁县知县。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咸丰五年(1855)率团练从清军镇压太平军。后从族侄刘长佑编入湘军,
五卷。清李绳远(1633-1708)撰。李绳远,字斯年,号寻壑,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由诸生入国子监,考授州同知,与弟李良年、李符皆有文名,时称“三李”。著有《獭祭录》五十卷、《正字通补正》二十卷等。
不分卷。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原名登廷,字学斋。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县)人,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家。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恩科进士,历官龙安教授、松潘教授、射洪训导。曾受业于王闿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六卷。唐文治(1865-1954)撰。唐文治,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光绪举人。曾就读江阴南菁书院,受学于王紫翔、黄元同。官至商部左丞,光绪三十二年以农工商部左侍郎署尚书,宣统三年后长期主讲于存
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
八卷。明徐三重(见《信古余论》)撰。此书前一卷为说《易》,后七卷为说《四书》。皆随意标举,不是循文笺注。借经义以发挥其讲学之旨。《江南通志》称此书和《信古余论》“皆可垂世范俗”。
见《三国演义》。
一卷。清龚橙(1817-?)撰。龚橙名公襄,字孝拱,号石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之子。少以才自负,屡试不遇,依英人威妥玛居于上海。著有《诗大谊》以及所谓改正许书之作。是书便是改正许书之作。改许
十四卷。明陈荐夫(生卒不详)撰。陈荐夫名藻,字以行,更字幼儒,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朱彝尊《明诗综》载作邦藻,而以集中行状考之,《明诗综》误衍一邦字。是集凡十四卷,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