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精义汇钞
六卷。清陆锡璞撰。陆锡璞为广东龙川人,生卒年不详。卷首有陆锡璞的自序,接着是总论。其所辑录多从钦定的本子中录出,先是《书集传》,其次是《尚书集说》。其所诠释《集传》者,标有“释传”二字,附于《集传》之后。而从其他之书中辑录的,则以“附存”二字相区别。御案语则全部载入。其他诸家之说则多采用节录的形式,或只录其断制之词,间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标“窃疑”二字,未改自以为是。每篇之后又有总论,也都简要便览。缺点是本书较少新见和心得。本书有道光戊戌(1838年)刊本。
六卷。清陆锡璞撰。陆锡璞为广东龙川人,生卒年不详。卷首有陆锡璞的自序,接着是总论。其所辑录多从钦定的本子中录出,先是《书集传》,其次是《尚书集说》。其所诠释《集传》者,标有“释传”二字,附于《集传》之后。而从其他之书中辑录的,则以“附存”二字相区别。御案语则全部载入。其他诸家之说则多采用节录的形式,或只录其断制之词,间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标“窃疑”二字,未改自以为是。每篇之后又有总论,也都简要便览。缺点是本书较少新见和心得。本书有道光戊戌(1838年)刊本。
六卷。宋毛居正(生卒年不详)撰。居正字谊父(因字通,或作“义甫”)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其父毛晃,曾著《增注礼部韵略》、《禹贡指南》等书。居正继承家学,钻研六书。嘉定十六年,诏国子监刊正经籍,被聘
一卷。旧本题紫虚真人(生卒年不详)撰。李杲(生平事迹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校评。据考紫虚真人为宋道士崔嘉彦,字希范,南康(今属江西)人,封紫虚真人。此书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又名《脉诀》、《崔氏
①二十卷。清王豫撰。王豫,字柳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焦山志》道光三年(1823)刻本,共二十卷。其考焦山曰,山在镇江府东北,扬子江中。山距城九里,古名谯山。焦山,又名金山、浮玉。米芾临金山赋注直
八卷。民国严用琛、鲁宗藩修,王维新、连笃敬等纂。严用琛字南翘,湖北黄岗县人。民国七年(1918)任襄垣知县。鲁宗藩字丹阶,楚北荆门(今湖北荆门)人,民国十二年(1923)任襄垣知县。王维新字希文,总统
①六卷,清郭锳修,黄宣等纂。郭锳,字子铎,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顺昌县知县。黄宣,邑人。按顺昌县志,明正德以前无考。正德十二年,邑令碧溪人马性鲁修成志乘一部。万历四年邑令临川人舒俸再修。郭锳任县令
二十卷。清董以宁(1629-1670)著。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江苏武进县人。能诗文,尤工于词,于历象、乐律、舆地皆有造诣。与陈维崧,邹祇谟,黄永并称“毗陵四才子”,晚年至力经、易,著有《正谊堂文集
二卷。清梁佩兰(1632年-1708年)撰。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广东番禹人,另说广东南海(今佛山)人。童年时每日读书能记数千言。通经史百家,顺治十四年(1657),二十六岁乡试第一,以后参加会试却屡
十六卷。清张璐(1617-1699)撰。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州(江苏苏州)人。早年习儒,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后业医六十余年。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
一卷。清林庆炳撰。林庆炳字耀如,侯官人。官至广东侯补盐大使。此书摭取易义十八事,荟萃群言,并折衷旧说抒发己见。尤其是对王引之批评最为严厉的郑玄爻辰法,虞翻旁通说等,更是极力维护,故其说往往渊源古义,虽
二卷。明镏绩(生卒年不详)撰。镏绩,字孟熙,先世为洛阳人,后徙于山阴(今山西省山阴县)。其父镏涣,精通《毛诗》,元朝时曾为三茅书院山长。镏绩承其家学,著有《嵩阳稿》、《诗律》以及《霏雪录》等。全书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