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私笺

仪礼私笺

八卷。清郑珍(1806-1864)撰。珍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县(今贵州省遵义市)人。道光举人。曾任荔波县训导。同治二年(1863),大学士祁寯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次年卒。治经学、小学,又崇尚考据之学,为晚清宋诗派作家。著有《汗简笺正》、《郑学录》、《巢经巢经说》、《巢经巢诗抄》、《说文新附考》、《说文逸字》、《轮舆私笺》和是书等。《清史稿·艺文志》有郑珍《仪礼私笺》,就是此书。书的前面有郑珍之子郑知同作的序,大义是:先父以壮年开始,就通康成公之说,对于古今聚讼之处,心定研究康成立说的原因,穷原导窾,直到不可更改为止。曾经认为康成经训,范传言当时学者,极力讥刺其繁,至今读之,仍然苦其太简。因为其简略与深奥,虽然孔贾专门,也不能尽通其义。近人以轻心从事,起初时不得其解,就武断地认为其有所抵牾,结果导致异论纷纷,恒由此作。笔者墨守康成,一言一事,有时考虑几天也不能弄懂其中的道理,开始时也对其不合感到诧异。等到熟玩领会后,才感到涣然冰释,切合经文本旨。因而,先父嗜郑弥笃,年老时更加深醇,五十以还,开始操笔发摅,所以极思礼注兼以救世儒之失者,起初立志对《仪礼》全经都加以考证,不幸的是中年连遭丧乱,一年数迁,大部分还没有脱稿,所存遗说,只有四篇。然而,对于《丧服》经注阐证极其详尽。甲子秋,先父去世,知同悉心搜集详校,共有八卷。丙寅夏末,客游蜀中,唐太守鄂生(即唐炯官云南巡抚,缘事遣戍,后释归,以重宴麟鸣,加“太子少保”)为绣梓成都,经过五阅月竣正(末题“男知同稽颡谨书”)。卷一卷二为《士昏礼》(卷一自“昏礼纳采用雁”至设对酱于东,葅醢在其南一节,附贾氏疏说等图;卷二自御布对席至若不亲迎一节);卷三为《公食大夫礼》(自宰夫东面坐至宰夫执觯浆饮一节);卷四至卷七为《丧服》(卷四自丧服子夏传郑氏注至齐衰杖期章父卒继母嫁,以为之服报;卷五自齐衰不杖期章大夫之庶子为嫡昆弟,至缌麻三月章,曾孙;卷六自殇大功九月章,传月无服之殇以日易月,至传曰,何以大功一节;卷七自殇小功五月章从父昆弟之长殇至记庶子为后者一节),卷八为《士丧礼》(自入坐于床东,至《既夕》记设握裹亲肤一节),就是序所说的“遗说”四篇。胡氏《正义》对于《丧服》也大多与之相同。就象是书,在《丧服》开头,就认为康成认为天子之下,死而相丧,贾疏总包天子以下服制,的确领会经文本旨。而驳斥元魏刘芳及敖氏之说,堪称高论。《中庸》三年之丧,达乎天子,《左传》王一岁而三年之丧二焉,都可以相互参证。胡氏《正义》主张盛氏世佐引《中庸》而驳斥敖氏为诸侯、郝氏断自大夫之说,与是书主张相同。又如斩衰三年章君下,极力主张郑注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认为无地之卿大夫暂仕暂已,以发明孔子无臣之经,也很有真解。再如齐衰杖期章,出妻之子为母下,有曰父母可以不有某子,子决不能不有其父母。子绝其母,就成为天下不有母之子,还可以为人!这很有道理。晋惠帝以贾后而绝杨武悼后,朱温强迫唐哀帝绝何太后,可以认为不有其母,都是逆恶之极。是书虽然没有涉及,而实际上可以发明大义,的确是礼经之功人。此书有同治五年(1866)秋成山唐氏刊本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刘履芬抄本。

猜你喜欢

  • 丹溪心法附余

    二十四卷。明方广(生卒年不详)撰。方广字约之,号古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方氏初习儒,后因母病误治身亡,愤而学医。曾游于河南洛阳,旅居陈留等地,以医术闻名中原。其学术以朱震亨为宗。因见程用光校订朱震亨

  • 中庸注

    ① 一卷。清惠栋(1697-1758)撰。栋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栋为惠周惕孙,惠士奇子。著有《周易述》、《易汉学》、《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是书为栋早年所作,

  • 毛诗舒氏义疏

    一卷。旧题舒援撰。清马国翰辑。舒援生卒年及事迹皆不详。《隋志》经部诗类著录《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撰。《唐志》以下目录皆不著录,可见失传已久。考此书著录位在陆机《毛诗草木虫鱼疏》三卷后,后魏安丰王元延

  • 无类生诗选

    一卷。明郎兆玉撰。兆玉,明代末年人,生卒年均不详。字完白,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淮安府同知。该编古今体诗均备,前后无序跋,原书没有注作者姓名,考证《仁和县志》及《钱塘县志》始知其作者

  • 通鉴地理通释

    十四卷。南宋王应麟(1223-1296)撰。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今浙江宁波)人。淳祐进士。历任西安主簿、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尚书兼给事中等。博洽多闻,于

  • 冷红词

    四卷。附《绝妙好词校录》一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文焯生平见《瘦碧词》辞目。《冷红词》按编年始于光绪十五年(1889),迄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辑词共一百四十五阙。其词深美宏约。文

  • 诗经图史合考

    二十卷。明钟惺(1572-1624)撰。钟惺字伯敬,竟陵(今属湖北省)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稍迁工部主事,寻改南京礼部,进郎中,擢福建提学佥事。以父丁忧归。官南都时,读史恒至丙夜,

  • 庐山小志

    二十四卷。清蔡瀛撰。蔡瀛,字小霞,江西德化人。《庐山小志》道光四年(1824)刻本,共二十四卷。其谓庐山曰,古名南障山,或曰敷浅原。道经所谓第八洞天,三十六福地也。高七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五百余里。三面

  • 酣古堂法书

    四卷。清穆大展刻。无卷数次序。其中收黄山谷《题武昌松风阁诗》一卷。鲜于困学草书一卷。祝枝山自书诗二卷。《松风阁诗》真迹原《三希堂法帖》所摹,此本与之大小相同,书则远逊。山谷书笔笔凌空,毫无俗韵,而此刻

  • 读诗知柄

    二卷。清蒋绍宗撰。绍宗字諟庐,长白(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生卒年不详。嘉庆间主讲梅城书院,道光初移官郴阳。所著有《礼记通解》二卷、《春秋见心》四卷及本书行于世。该书前有嘉庆十二年(1807)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