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双溪集

双溪集

① 十五卷。宋苏籀(生卒年不详)撰。苏籀字仲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其生平履历不详,曾著有《栾城遗言》一卷,中间辨论文章流别及古今人是非得失,最为详晰。所著《双溪集》中,有上秦桧二书及庚申年拟上宰相书,皆极言和金之利,所以归美秦桧省无所不至。另有进取策一篇,务言攻刘豫以图金。前后议论自相矛盾,可谓应时之篇,实有愧乃祖。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文雄快疏畅,以词华而论,终为尚有典型,不可因人而废。”。著有《《双溪集》十五卷。今有《四库全书》本和《粤雅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② 八卷。明杭淮(1462-1538)撰。杭淮,字东卿,号复溪,江苏省宜兴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在任云南提学副使时,为发展边疆文化作出过一定的贡献。累官至右副都御史。杭淮性好吟咏,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等递相唱和。其诗学观点与前七子相近。他的古体诗颇有汉、魏风范,写得体健格清;他的近体诗也有盛唐的韵味,写得意境浑成。陈田在《明诗纪事》中评论说:“东卿诗,不事叫嚣,自饶古格,在七子派中与大复(何景明),昌谷(徐祯卿)为近。”此集为杭淮之弟杭洵所编,于嘉靖年间刊刻行世。前有嘉靖十四年(1535)王慎中序和林东海跋,题为《杭双溪先生诗集》,辑入杭淮所作诗文共八卷。此本为朱彝尊曝书亭所藏,卷末有朱彝尊手题两行,称:“康熙辛巳(1701)九月十九日,竹垞老人读一过,选入诗综一十四首。”朱彝尊还对集中诗作略加改动,如其中《打牛坪》一诗,第三联原本是“碧嶂自云生”,而朱彝尊改作“蔓草自春生”;《王思槐过访》诗第三联原本作“野竹过墙初挺秀,”朱彝尊改为“挺拔”。朱彝尊还在《静志居诗话》中评价杭淮的诗说:“双溪词极其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五言尤擅场,可亚少谷。”有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猜你喜欢

  • 唐史论断

    三卷,宋孙甫撰。孙甫(998-1057),字之翰,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天圣年间进士,累官秘阁校理,并著《三圣政范》,以前三朝故实校时政得失,力陈与西夏和盟的利弊关系,直言敢谏,反对宋夏和议,甚至

  • 治斋读诗蒙说

    一卷。清顾成志(生卒年不详)撰。成志字心勿,太仓(在今江苏东南部)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书分说篇名、说序、说韵、说体及杂说五类,说经之法沿袭明人习气,亦间引顾炎武、毛奇龄之说。是书以后世文法读经,以为诗

  • 方简肃文集

    十卷。明方良永(约1506前后在世)撰。方良永,字寿卿,福建莆田人。生卒年均不详,大约生活在正德元年(1506)前后。弘治三年(1490)进士,历官浙江左布使政,其时,钱宁方得志,众公卿不敢出一言,方

  • 春秋古经说

    二卷。清侯康(1798-1875)撰。康原名廷楷,字君模,广东番禺(今广东番禺)人,道光时举人,著名学者。博学好古,通经史,除《春秋古经说》外,还著有《穀梁礼证》、《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续》、

  • 复斋钟鼎款识

    一卷。宋王厚之撰。王厚之(1131-1162),字顺伯,浙江诸暨人。宋乾道三年(1167)进士。历官浙西通判,改江东提刑,直显谟阁致仕。书中著录五十九器。内有青笺者十五器,为毕良史所收。钟七、鼎二十一

  • 江忠烈公行状

    一卷。清左宗棠(1812-1885)、郭松焘(详见《礼记质疑》)撰。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一生曾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民起义,平定阿古柏叛乱,创办新

  • 孝经学

    七卷。曹元弼(详见《孝经六艺大道录》)撰。是书分七卷:一.明例;二.要旨;三.图表;四.会通;五.解纷;六.缺疑;七.流别。明例卷又分三目:一、孝经脉络次第说;二、孝经微言大义略例;三、陈氏澧说孝经要

  • 留余草堂丛书

    十一种,六十四卷。清刘承干编。刘承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编者认为清中叶以后,学术方面扬汉学而抑宋学,故虽考据之学大盛,仍不免有世风日颓的征兆,有感于此,于是以劝世为宗旨,编此丛书,多收有关理学的著作。

  • 海宁经籍志备考

    一卷。清吴骞(1733-1813)撰。吴骞笃嗜典籍,精通金石,籍浙江海宁,此为地方书目,前有嘉庆五年(1800)自序,后有周广业作跋。

  • 广卓异记

    二十卷。宋乐史(930-1007)撰。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太平兴国五年(980)赐进士及第,官至留司御史台。博学强闻,著作宏富。除本书外,尚著有《太平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