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今小说

古今小说

四十卷。明冯梦龙(1574-1646)编撰。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耳犹,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香月居顾曲散人等。明代文学家、戏曲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崇祯年间贡生,曾任寿宁知县。清军南下渡江时,力主抗清,后南明军队节节失利,江浙不守,冯梦龙以忧愤卒。一生著作甚丰,在诗文、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等方面都有成就。但毕生大部分精力是用于编辑、整理、介绍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方面,对晚明通俗文学发展有重要贡献。有选编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笔记小说《古今谈概》、《情史》;散曲集《太霞新奏》;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双雄记》、《万事足》两种传奇,并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戏曲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有《七乐斋稿》、《笑府》、《春秋衡库》等。《古今小说》又名《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是能代表冯梦龙通俗文学成就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冯梦龙原拟编撰三部话本、拟话本集,名为《新刻古今小说》,故第一辑出版时题为《古今小说一刻》。后《古今小说一刻》增补再版,书名改为《喻世明言》,而嗣后出版的两部也取名为《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后世将其共称“三言”。《古今小说》四十卷,有的是宋元话本的旧篇,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有的则基本可认定是明代的新作,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滕大尹鬼断家私》、《杨八老越国奇逢》、《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冯梦龙在编纂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文学观念、艺术要求和思想倾向,对宋元话本进行了严格的选择取舍。《宝文堂书目》著录的话本,有不少没有被选入。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里称:冯氏所选剩余的旧话本已好比“沟中断芜,略不足陈”,可见精华篇章已尽被冯氏选入了“三言”。对于宋元话本旧篇,冯梦龙改订了题目,每篇都拟成七言或八言的整齐篇题,从人物和事件上对故事内容进行醒目概括。各自独立的前后两篇,又按照章回小说回目样式,设计成两两对偶的题目,如《羊角哀舍命全交》(卷七)对《吴保安弃家赎友》(卷八);《晏平仲二桃杀三士》(卷二十五)对《沈小宫一鸟害七命》(卷二十六)。在正文叙述中,删去了一些原话本说话人的口头文学术语,改成适合阅读的书面文学语言形式,增补了一些小故事作为“头回”(入话)。有些采用旧本而改写幅度较大的,已经等于创作了,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据《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改写而成,从主题到情节均已全非旧貌。至于冯梦龙自己的拟作,编入集中的也不在少数,只是今日已无法具体辨别。不属于宋元旧本的一些明代拟作,可能有些是出于冯氏手笔。明代拟作的题材或根据民间唱本,或采自民间流传的故事,也有的是根据历史轶闻或唐传奇的故事改写。总的来看,《古今小说》中描写婚姻、爱情主题的作品占突出地位,或描写青年男女冲出家庭樊笼、对抗封建等级观念,自己寻找爱情(《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张舜美灯霄得丽女》);或写婚姻家庭遭受外来破坏的悲剧(《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或写封建等级观念和攀附权贵欲望支配之下的负心背叛(《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从各种角度曲折地表达了市民阶级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美满的愿望。有些故事反映了封建统治时代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严嵩父子对沈家的迫害。也描写了一些反抗者形象,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的闻淑女。该书描绘生活情景生动逼真,刻画人物具体鲜明,情节结构细密完整,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重要选集之一,在明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书中也有大量的封建道德说教、因果轮回的迷信观念,以及庸俗的色情描写等消极倾向。原书为明天许斋刊本,因清代将“三言”列为禁书,书焚版毁,中国无传。日本尊经阁和日本内阁文库各藏有天许斋刊本,少数文字间有异同。1947年商务印书馆据摄归的日本内阁文库天许斋本照片排印,缺磨页处据日本尊经阁本校订补足。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许政扬校注本,少数文字有删节。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冯梦龙全集》,其中《古今小说》据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天许斋刊本影印全本。1992年,海南出版社据天许斋本排印全本,题《足本喻世明言》。

猜你喜欢

  • 易窥

    无卷数。明程玉润撰。玉润字铉吉,江苏常熟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历官易州知州、大理评事,为程颐后裔。《经义考》载程玉润《周易演旨》六十五卷,却不载《易窥》。《易窥》由浙江汪启淑家进呈,仅有十

  • 孟子集注指要

    二卷。清董锡嘏辑。是书本于《朱子集注》而申明其未显未尽之说。锡嘏以注证经,熟审于文气语脉之间,颇见融洽。所求义理,与他书讲读法不同,也有时能见其大。如“齐宣王问”章,谓“孟子时,民困已极,故其告君论政

  • 翰林志

    一卷。唐李肇撰。李肇,唐宪宗元和年间自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累官左司郎中。穆宗长庆年间,出为刺史。著《国史补》三卷,《经史释题》一卷。该书署衔“翰林学士、左补阙”,当在元和十四年(819)前后撰成。书前

  • 场居集

    二卷。《田居稿》一卷。《河上稿》一卷。明李化龙(1554-1611)撰。李化龙,字子田,河南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累官工部右侍郎。卒,谥襄毅。著有《平播全书》,是集凡四卷。李化龙平生以善经

  • 读易详说

    十卷。李光(1078-1159)撰。李光,字泰发,一字泰定,号转物居士。南宋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曾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反对与金割地求合而得罪秦桧,贬谪岭南。因自号读易老人,据平生学《易》心得

  • 秬山稿

    一卷。明田顼(约1531年前后在世)撰。田顼,字太素,龙溪(今福建龙海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历迁礼部郎中,出湖广学政,辟濂溪书院,后除贵州提学副使。著有《秬山稿》。是集前半卷为杂文,后半

  • 议古根源

    宋刘益(生卒年不可考)撰。《续资治通鉴》载:“(天禧)三年……三月……周怀政………俄于终南山修道观与殿直刘益辈造符命,托神言国家休咎或臧否大臣。”知刘益生活在北宋真宗(998-1023)年间,定州(今

  • 马卷帖

    一卷。宋苏东坡书。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礼部尚书。工诗善文,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独

  • 书史会要

    九卷。附补遗一卷。明陶宗仪(生平详见《国风尊经》)撰。此书载历代能书之人,上起三皇,下至元代。各卷所记如下:卷一,三皇至秦。卷二,汉与三国。卷三,晋。卷四,宋、齐、梁、陈、北齐、隋。卷五,唐与五代。卷

  • 春秋宗经录

    十四卷。清杨丕复(详见《仪礼经传通解》)撰。该书意在革除前人违经从传、轻经重传之弊,折衷《春秋》三传之说,而以经文为主,对前人的某些观点有所驳正。该书有嘉庆四年杨彝珍校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