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

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

不分卷。清王国维(1877——1927年)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清秀才出身,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王国维学识渊博,对哲学、文学(特别是小说和戏曲)、古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对近现代学术研究影响很大。王国维生平著述共有六十二种,主要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自从六朝以后,伪《古文尚书》孔传之通行本,是隶古定本,也就是依古文而改作今隶的本子。康玄宗天宝三年,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尚书》为唐代之通行文字,于是民间就都通行改字本,只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尚书音义》还保留了一些隶古定本的遗迹。然而,到了北宋开宝五年,由于陆德明所解与唐玄宗时所校定的本子有所不同,就令陈鄂删定之,别为今本《音义》,于是隶古定之痕然已荡然无存。所幸在日本和敦煌发现了一些唐代的隶古定真本,由此人们也可以了解到梅赜本《尚书》的一些情况了。但今存隶古定《尚书》真本皆为残卷,又分别收藏于不同的地点,不利于人们进行研究,因此,王国维汇校古本《尚书》,实乃大功一件。王氏此书共收隶古定古写本七种:一、日本古写本《禹贡》残卷,今藏日本东大寺;二、《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残卷,敦煌唐写本,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三、日本古写本《盘庚》、《说命》、《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残卷,日本东大寺藏;四、日本古写本《泰誓》、《牧誓》、《武成》残卷,日本神田氏藏;五、日本古写本《洪范》、《旅獒》、《金縢》、《大诰》、《微子之命》残卷,上虞罗氏藏;六、《顾命》残卷,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唐写本;七、日本古写本《毕命》、《君牙》、《冏命》、《吕刑》残卷,日本东大寺藏。此书为王国维亲手校写,补正了不少日本东大寺本的伪、夺。只是现尚存《洛诰》、《大禹谟》、《泰誓》诸卷古写本今藏英国,王国维校此书未能采用。此外,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真本残卷现今藏于法国巴黎,吉石庵丛书有影印本,亦可以因之考察隶古定的一些情况,这是此书所应完备者。本书为稿本。

猜你喜欢

  • 妙法莲华经义记

    二十二卷。梁代释法云(生卒年不详)撰。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河北省)人。晋平西将军之七世孙。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从师住庄严寺,为僧宝亮弟子。十三岁始受业太昌僧宗庄、严僧达,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

  • 正月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忧心惸惸,念我无禄。民之无禄,并其臣仆。

  • 臆园手札

    一卷。清鲍康撰。鲍康,详见《续泉汇》条。书中皆鲍康(别号臆园)手札。各札寄于何人,皆未署款。但据信札中有“好古者有三蔽”之语考之,因潘伯寅《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中,有“好古三蔽”语,可推知为致潘氏之信

  • 公安县志

    ①六卷,清杨之骈纂修。杨之骈,字锡山,一字仙田,安徽宿松县人,贡生,官公安县知县。公安县志,重修于康熙元年(1662)与九年(1670),之后知县何国栋延邑人毛寿登增订,未及卒业。杨之骈莅任,综其遗稿

  • 霆军纪略

    十六卷。清陈昌撰。陈昌生卒年不详,字世五,四川铜梁人,官至知县。清将鲍超字春霆,所部湘军称霆军。陈昌在霆军多年,撰此书以彰其功。书中内容系辑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奏疏整理而成,叙事起自道光三十年(

  • 容甫先生遗诗

    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生平详见《尚书考异》(辞目)。该集为刘台拱写定,其子汪喜孙刊印。补遗一卷,为汪喜孙所辑。又录黄景仁、郑虎文、孙星衍、程让堂等投赠哀挽之

  • 源流至论

    亦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前、后、续集为宋林駧(生卒年不详)撰。林駧字德颂,宁德(今属福建省)人。别集宋黄履翁(生卒年不详)撰。黄履翁字吉父,生平籍贯均不详,可能也

  • 汉魏丛书

    三十八种,二百五十卷。明程荣编辑。程荣为明代万历年间新安(今浙江淳安县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汉魏丛书》为丛书中的名著,据说辑自明代何镗,然而未见流传,其真实性已不得而知,现传世本为程荣编辑,共

  • 烟霞小说

    二十二卷。明陆贻孙(生卒年不详)撰。陆贻孙,苏州(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仿曾慥《类说》体例,删取稗官杂记共十二种。其中如杨循吉的《吴中故语》、黄晔的《篷轩记》、马愈《日钞》、杜琼《纪善录》、

  • 清续修国子监志

    八十二卷。清文庆等奉敕修。文庆(?-1856),姓费莫氏,字孔修,满洲镶红旗人。道光进士,后任兵部尚书,咸丰朝官至军机大臣。该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初奉敕纂修,至十四年七月修成,共分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