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韵通说

古韵通说

二十卷。清龙启瑞撰。启瑞(1814-1858)字辑五,号翰臣,临桂(今广西临桂县)人。道光二十年(184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通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研精小学,尚著《尔雅经注集证》、《庄子字诂》、《字学举隅》等多种。卷首有自序,言自交汉阳刘茮云(名传莹,国子监学正,卒时年仅三十有一),始为声韵之学。道光庚戌(1850年)为湖北学政,乃参考姚氏(文田)《说文声系》、张氏(惠言)《说文谐声谱》、苗氏(夔)《说文声读表》,折衷其说,为《音论》十篇。辛亥(1851年)丁父艰归,始成此书。分古韵为冬、东、支、脂、质、之、歌、真、谆、元、鱼、侯、幽、宵、阳、耕、蒸、侵、谈、缉等二十部。每部首列平上去入之目,先系以《诗经》韵字、次群经韵字,附以《离骚》韵字、次《说文》本音、次通韵、次转音,后附以论赞,每部为一卷。其《诗经》韵字取裁于段玉裁,本音取裁于姚文田、张惠言。谓段氏之分之脂支三部、张氏及高邮王氏(念孙)之言通转流变、武进刘氏(逢禄)之论入声同部异用及异部同用,皆至当不易。又谓顾氏(炎武)古无入声之说,不为无见。然平上去入四声,始于永明而定于梁陈之世,当日沈约诸人,精通音律,制为四声,以括天下之字,必有不可缺一者。又谓《诗》及群经用韵,用龃龉不合者,段氏以为合韵,其说较顾氏江氏(永)以为方音者为近理。然古人之韵,既不得而见,又安知何者之为合?盖合韵不外转声,转声不外双声,双声即汉儒所谓声相近也。凡声近者皆可转,而不近者不能,故言韵则有一定之限,言声则递转而无穷。转声之说,自钱竹汀氏发之,其《声类》一书,实开字学音学之奥窔。又谓《说文》谐声之字,往往有取转声者,小徐旁纽之说,略发其端。又谓入声古所谓急语,又所谓短言,其字多由平声矢口而得,不经过上去二声枢纽,如登为得、州为祝之类(皆见《公羊》);即由上去转者亦然,如去之为促,害之为曷,恶恶度度之类,皆以两字相切而成。龙氏之说大抵折衷姚、张、苗、段、王、刘诸家之说,其辨析声韵至为精确。亦颇有疏舛之处,刘禧延尝为札记,惜已不存,事见雷浚《乃有庐杂著》及《刘氏遗著》中。《古韵通说》同治六年(1867年)刊,光绪癸未(1883年)四川尊经书局重刊。

猜你喜欢

  • 群经大义述

    一卷。王舟瑶(详见《经学讲义》)撰。此书又题“经学讲义第二编”,盖相对初编而言。全书分篇论说,分为通变、自强、合群、天人、进化、新民、古今、道德、明伦、嫁娶、学校、教育、原儒、礼乐、大同、君民、集议、

  • 诗心珠会

    八卷。明朱宣编。朱宣,字白厚,号味一道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蜀献王椿八世孙。考《明史宗室表》,其袭封华阳王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编前有自序,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作于未封时,故其私印

  • 祝子遗书

    四卷。《附录》一卷。明祝渊(1614-1645)撰。祝渊,字开美,浙江海宁(今嘉兴)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初,崇祯十五年(1642),刘宗周以劾周延儒下狱。祝渊与刘宗周素不相识,上书救之。逮治

  • 泛潇湘记

    一卷。清黄之隽撰。黄之隽,参见《浯溪记》一种。黄之隽由湘至桂,泛舟潇湘,溯江而上,揽其全景作此记。湘为水最著闻于楚南,故以三湘见称,即潇湘、沅湘、清湘。永州以上为潇,以下为湘,潇不及湘之长且巨。彭而述

  • 金薤琳琅

    二十卷。明都穆编撰。都穆,字元敬,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加太仆寺少卿。著有《壬午功臣爵赏录》、《南濠文略》六卷等书。本书仿照《隶释》体例,收集金石文字

  • 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

  • 择是居丛书

    十三种,五十六卷。清张钧衡(详见《适园丛书初集》)。此丛书所收著作均为据宋元刊本影印,与刻本可相互补足。经部如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于九经之外增加《公谷》、《春秋年表》。此书曾刊刻于《知不足斋

  • 金石录

    三十卷。宋赵明诚撰。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德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省)人,著名金石学家。北宋徽宗初年,为太学生,醉心于收藏金石铭刻。以门荫入仕,更加尽力传写未见之书,不惜“

  • 训蒙字会

    三卷。朝鲜崔世珍(1473-1542)撰。此书全为训蒙而作。所收之字,上卷包括天文、地理、花品、草卉、树木、果实、禾谷、蔬菜、禽鸟、兽畜、鳞介、昆虫、身体、天伦、儒学、书式十六门;中卷包括人类、宫宅、

  • 三垣笔记

    三卷,附识三卷。明李清(详见《南北史合注》)撰。此书所记大都是李清于明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所见所闻,故名之为《三垣笔记》。书中记明末朝章典故和重要廷臣的言行事迹,并及崇祯、弘光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