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听古楼声学十书二种

听古楼声学十书二种

四卷。清时庸劢撰。时庸劢,生卒年不详,字吉臣,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庸劢潜心声韵学,折衷清王念孙、段玉裁、严可均、姚文田、孔广森、苗夔、朱骏声、张惠言诸家学说,分古韵二十部。推崇戴震、孔广森阴阳对转说。拟仿顾炎武《音学五书》体例,著《音学十书》:《声谱》、《声说》、《声部》、《声正》、《声表》、《均析》、《均通》、《均衷》、《均汇》、《均剩》。不过仅刊行前二种。《声谱》二卷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此书根据古韵二十部安排以《说文》为主的谐声字一万三千九百一十六个,一千一百四十八声。二十部次序为阳声十部:一阳、二东、三冬、四蒸、五青、六真、七文,八元、九侵、十炎(谈);阴声十部:一鱼、二侯、三幽宵、四之、五歌支、六至、七微、八祭、九挚、十。此书主《说文》,但不囿于《说文》。时庸劢特别注重辨析《说文》的谐声字,间采古器铭文以辩正许说之不合古者。但此书仍有不少地方存在着承袭相沿之误。《声说》二卷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此书在辨析文字形体结构的同时兼考其古声。书对《说文》中谐声有疑误的四百余字进行详细考辩,据文字形体以求其声,也按古韵二十部安排。字下兼收许慎、徐谐、顾炎武、江永、钱大昕、段玉裁、朱骏声、王筠、吴大澂等人之说,断其是非。除了对经传异文,同谐声之字参互比较考辩外,并能兼采彝器铭文以正字形相传之讹。此书所考大部分言之有理,但也有少数地方仍为《说文》所拘,或受材料限制,所说仍不可信。《听古楼声学十书二种》目录:《声谱》二卷,《声说》二卷。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易翼述信

    十二卷。清王又朴(1681-1760)撰。王又朴字介山,直隶天津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至池州、徽州知府。此编经传次序,均依王弼旧本,而冠以读《易》的方法,后面附有各家杂论。王氏幼读朱熹《周易

  • 易通

    ①六卷。宋赵以夫撰。赵以夫,《宋史》无传。《经义考》引《闽书》云:以夫字用父,居长乐(福建今县)。嘉定(1208-1224)中正奏名,历知邵武军。端平(1234-1236)中,以朝请知漳州。嘉熙(原作

  • 瑞昌县志

    十卷。姚暹修,冯士杰等纂。姚暹,字智泉,湖南湘阴人,进士出身。同治九年(1870)任瑞昌知县。考瑞昌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江宁创修;雍正四年(1726)郝之芳再修;乾隆二十年(1755)蒋有道三

  • 北潭傅文毅公集

    八卷。明傅珪(约(1486年前后在世)撰。傅珪字邦瑞。河北清苑人。生卒年不详。成化二十二年(1486)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谕德、翰林学士,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致仕。嘉靖初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 方洲集

    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

  • 蓉川集

    七卷。明齐之鸾(1483~1534)撰。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给事中,迁兵部左给事中,后历山东副使、河南按察使。著有《蓉川集》。是集凡

  • 庚辰春偶吟

    一卷。明钱肃乐(生卒年不详)著。钱肃乐,字希声,号虞孙,鄞(今属浙江宁波市)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及第知太仓州,进授刑部员外郎,未赴任。南明初建时,钱肃乐起兵抗清,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东阁大学

  • 儒宗理要

    二十九卷。清代张能鳞见《诗经传说取裁》编。本书把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张载)的著述分类编在一起,在每卷书前加一小序言,介绍该书,另外还加一“本传”,其中有周敦颐著述二卷、二程子六卷、朱熹著

  • 笔记

    ① 又作《宋景文公笔记》、《宋景文笔记》。三卷。北宋宋祁(998-1061)撰。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徙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历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

  • 禹贡易解

    不分卷。清郑大邦撰。郑大邦字水仙,江西玉山人,清中叶以后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为郑大邦教授乡里时所著,为使学童容易理解,对于山水地名,均一概简略地注曰:“今某省某府”。但本书作于嘉庆二十二年,重校于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