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发挥

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卷。释疑 一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宋代丹家众多,都以魏伯阳《参同契》为丹经之王。研究《参同契》的道学者,多以彭晓注本承继相传。但各家注本又体例有别,所言不一,使《参同契》一书有失原貌。俞琰作《周易参同契发挥》主要参阅彭晓本和朱熹本。俞琰指责彭晓使《参同契》原文阙裂颠倒,批评朱熹之后注释者都削去《赞序》而不录,于是他又合蜀本、越本、吉本、钱唐诸家本,互相雠校,并作《周易参周契发挥》以为定本。全书分三篇而不分章,三篇之后为《鼎器歌》,最后为《赞序》,即它本的《后序》,或称《魏君赞辞》。并于每卷之中都有附图。又另作《周易参同契释疑》一卷。俞琰在雠校中,检出彭晓本中文义重复的有多处,使已注与彭晓本文字次序多有不同。认为《参同契》三篇是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各述一篇,其说未必不然。俞琰在序文中改五相类为三相类,始别于诸家之说。他参以刘海蟾的《还金篇》、张紫阳的《悟真篇》、薛紫贤的《复命篇》、陈泥丸的《翠虚篇》而发挥《参同契》之旨,并称“观是书乃知炉灶炼丹为妄。”强调修炼要调整自身阴阳水火,把握昏旦时刻。他所作《周易参同契释疑》,是将《参同契》诸注本原文互异之字、词及词句颠倒之处依次摘录,或存其异文,或注明正误。对于部分辞句还详加解释,指斥它注之谬。所雠校诸本,大多标明出处。偶有不标明的,只言“一本”作何说。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各家所录卷数有所不同,但其内容没有变化。后世学者对此书多有赞誉。张与材称其注“研精覃思,钩深致远。”杜道坚谓其“得师授口诀”,“发前人所未发”(见《周易参同契发挥题词》)。《四库提要》说此书虽不及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三家注本为专门之学,然而其注取材甚博,其考核异同,较朱子尤为详备。近代学者认为其书发挥北宋以来内丹学说,释原文未免牵附之处,其雠校正误,往往有师承流派之见。但其搜罗颇广,保存了多种佚文佚本之说,其功仍不可没。然其欲以四言五言各自为类之念,使后人谬解而伪造古籍,是其始料所不及。现存明《道藏》(作九卷)本、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郑敷文书说

    一卷。宋郑伯熊撰,伯熊字景望,生卒年不详,两浙路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宋经学家、文学家。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官宗正少卿,以直龙图阁知宁国府,卒谥文肃。考伯熊官秩,不曾直敷文阁,或疑伯熊卒后复

  • 嵩阳学凡

    六卷。清代景日昣撰。景日昣字东阳,登封(今属河南)人,康熙进士,官至户部侍郎,著有《说嵩》、《嵩岳庙史》等书。全书依据《大学》中的八条目分八类目,每类目下又分出子目至数百条,每条目下摘列了诸儒家的语录

  • 鲁礼禘祫疏证

    一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皮锡瑞清末学者,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0年主湖南龙潭书院讲席,其后移席南昌经训书院。著《师伏堂诗草》、《今文尚书考证》、《尚书中候疏证》

  • 论语虞氏赞注

    一卷。晋虞喜(277-353)撰。清马国翰辑。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晋天文学家。撰有《志林》三十篇,已佚。《晋书·儒林传》称其专心经传,兼览谶纬。《册府元龟》载他注《论语》九卷,且撰《新书

  •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五卷。宋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诸家所称《增韵》者即此书也。毛晃,南宋江山(今浙江江山县)人。绍兴(1131-1162年)间进士。精字学,为海内所宗,学者称铁砚先生。另著《禹贡指南》,已佚,清人辑

  • 医方集成

    见《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 别本罗念庵集

    十三卷。明罗洪先(1504-1564)撰。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后召拜春坊左赞善。罗洪先为文,初效李梦阳,晚乃自成一家。著有《冬游记》一卷。

  • 稽古订讹

    清龚廷历(生卒年不详)撰。廷历明末清初人,字玉成,别号震西氏,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清顺治九年进士,曾任湖南推官,具体官于何府已不可知。此书首摘取《周礼》郑注中可疑之处以及后人所引用而又误解《周礼》的

  • 怀葛堂文集

    十五卷。清梁份(约1668前后在世)撰。梁份,字质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不详。少从彭士望、魏禧游,讲经世之学。曾只身游万里,览山川形势,访古今成败得知。著有《怀葛堂文集》、《西陲今略》。是集

  • 政谱

    十二卷。清朱栗夷(生卒年不详)撰。朱栗夷字心庵。山阴(今山西省山阴县)人。本书采集佑《通典》,马瑞临《文献通考》、邱浚《大学衍义补》等书。然后,按类编辑。全书分十四回。虽然书名为《政谱》,实际仍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