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札记

四书札记

① 四卷。清杨名时撰。杨名时事详《周易札记》。此书为杨读《四书》之所记。《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大学古本说》之成论。其以“格物”为明善,不取王守仁格庭前竹子之说,亦不主朱熹《补传》之说。于《论语》阐发义理,多所心得。于《中庸》立论平实,多有创见。《孟子》一卷最简略,疑此乃未成之书。② 清王巡泰撰。巡泰字岱宗,陕西临潼人。是书仿许鲁斋《读易私言》、薛文清《读书法》,开卷有得,随手札记,积久成帙。书首有乾隆四十年(1775)自序,其后又有乾隆五十一年(1886)自序,另有门人阎成化序,作于乾隆乙未,是初稿的序。书成未刊,光绪九年(1883),临潼县知县汪凤枟访得遗编付梓,未完成便调走了,其继任严麟书续成。各有序记其事,同时还有陈熙垲序。是书敷说大义,名理络绎,对天命、心性、存诚、主敬等有关学术处,剖析尤细。书中多引孙酉峰说(孙酉峰是王巡泰的受业之师),也间及他家之说。自序云:“凡所见辄记之,不必所见之果是也。一时见以为是,一时辄记之,不必他时之即以其是为是也。”有时言足与先儒相发明,期于明白易晓,不因有雷同之嫌而不记;有时自抒自见,不尽与先儒相合,即以所见记之,不因有立异之嫌而不记;有时旁见侧出,借书以发深省,而不必与书相隐括,也即以他说记之,不因非书之旨而不记。该书有光绪九年(1883)刊本。③ 二卷。清姚惟寅撰。惟寅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州)人。首有叙论,谓“圣人之道,一晦于考据家,再晦于理学家,晚近竞尚新学,则概斥为空言,不知空言中,自寓实理,举而措之,莫非实事”是书分二卷,为目六十,为条八十,但棼而无纪。首章大学格致补,言“朱子取程子之意,补大学格物,但只格得半中之半,因程子不问家之为何如家,国之为何如国,天下之为何如天下,而欲以正心诚意包举之,验以家国天下之实事,多不相符”。余篇大率空衍,无精义。该书有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平谷县志

    三卷。清任在陛原修,李柱明纂,项景倩续修,朱克阅再续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嵩县举人朱克阅任平谷知县,四十二年(1777),设局修志,以雍正六年(1728)任在陛旧志、项景倩续修为底本,继而续之,

  • 易贯

    ① 十四卷。清张叙撰。张叙字凤冈,太仓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此书经传次序将“小象”总列于六爻之后,而将“大象”置于《彖传》之前。“小象”置后创自宋吴仁杰,大象置于彖传之前创于周燔。而张叙乃以为

  • 校缉古算经

    一卷,细草一卷,图解三卷,音义一卷。清陈杰(生卒年不详)撰。陈杰字静庵,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庆末任钦天监博士,后官国子监算学助教,道光十九年(1839)因足疾退休回家。1815年著《缉古算经细草》

  • 爱日精庐藏书志

    三十六卷。续志 四卷。清张金吾撰。张金吾(1787-1829),字慎旃,别字月霄,江苏常熟人。生于藏书世家,精校勘考据,二十岁即有志于藏书之业,后所藏逾八万卷,自将所藏中择取宋元旧本、明刻精本及旧钞、

  • 竹叶舟

    二卷。清毕魏(详见《三报恩》)撰。传奇《竹叶舟》共二十九出,由元人所撰《竹叶舟杂剧》演化而来,其故事情节由写陈季卿之事,转为铺叙晋石崇之事。石崇的故事虽以史传为据,但用虚写之法,而结局尤与史实不符。其

  •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三卷。宋钱乙(1035-1117)撰。阎孝忠(生卒年不详)整理。钱乙,字仲阳,祖居钱塘(今属浙江省),后迁郓州(今山东省郓城县),是为郓人。幼年孤苦,稍长读书,随姑父吕氏学医,曾治愈公主及皇子病,而授

  • 张子钞释

    六卷。明吕楠(见《泾野子内篇》)撰。此书为张载的著作汇编。书前有嘉靖二十年(1541)吕楠的自《序》,称张子的著作只存《西铭》、《东铭》、《正蒙》、《经学理窟》、《语录》、《文集》等,而《文集》又未完

  • 易笏山行状

    一卷。清易顺鼎、易顺豫合撰。顺鼎、顺豫皆清末叶人,生卒年不详。惟知顺鼎著有《经义廷撞》,顺豫著有《易释》。本行状记其父易佩绅生平。佩绅字笏山,咸丰年举人,官至江宁布政使。佩绅以军功起家,而以改革地方政

  • 中庸剩语

    一卷。清华希闵(生卒年未详)撰。希闵字豫原,江苏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书名《剩语》,希闵题辞中说《中庸》不容语,语皆剩语,故名。书中首为总论,以下分章解释,大旨以朱子为宗,兼参引张西铭、许白云、湛甘

  • 桐庐县志

    ①四卷。清童炜修,吴文炜、王佥吉纂。童炜,康熙年间任桐庐县知县。此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分四类,卷一风土类,目十六,为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形胜、城郭、坊表、市巷、乡隅、山川、田土、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