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讲义

四书讲义

四卷。清安维峻撰。维峻字晓峰,陕西秦安(今陕西秦安)人。官至给事中。是书随意就一章或数章为说,不依书的次第,其说纵横泛滥,博而能切,其中有说四书而兼正他经者,如陈成子弑其君章。维峻谓圣人因旧史以作《春秋》,旧史从赴告之文,有所损不能有益,弑君之国,每不以实赴,大都以微者当之,故书曰某国弑其君,某国人弑其君,此经所以书齐人弑其君王于舒州。此说甚当,并可以解《论语》解《春秋》。又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章,谓圣人欲以文王刑于之化为家法,因辨孔门三世出妻,一世再嫁之说之诬圣。此说也极当,并可以释《论语》,释《礼》。卷首有刘尔炘序及维峻自述。该书有宣统三年(1911)刊本。

十一卷。清王元启(1714-1786)撰。元启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人。清学者,历算家。著有《惺斋杂著》、《勾股衍》等。是书卷首有自序,章次为《大学》一卷、《中庸》四卷、《论语》三卷、补一卷、《孟子》二卷。大旨宗朱注而推衍其义,对稍违朱注之他说,加以辨正,却并不完全墨守朱注。铢权黍量,析理极精,尤详于《中庸》。《中庸》论鬼神遍证群说,繁而鲜当。书中说《孟子》,最简略也少阐明。该书有道光十五年(1835)刊本。

六卷。明郑晓撰。郑晓详见《禹贡图说》条。此书乃其为南京太常寺卿时所作。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孙郑心材始刊之。《四库提要》原题无卷数,据《四库采进书目》知当为六卷。《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亦作“六卷,刊本”。

四十三卷。清吕留良(详见《四书朱子语类摘抄》)撰,其门人陈编辑。留良有感于读书士子,溺心科第,时文之外,不知其他,于是寄其意于批选时文与讲解《四书》。是书凡《大学》三卷,《论语》二十卷,《中庸》六卷,《孟子》十四卷。先是坊间有留良《四书语录》之刻,以为中多混杂,且有妄意增删之处,因与同学蔡大章等及留良子葆中更互商酌,而成是书。留良之意,认为欲明孔孟之道,必求之于朱子之书,故书中悉就朱注发挥,然体会有得,多有比朱注更精更切者。该书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天盖楼刊本。

① 一卷。明顾宪成(1550-1612)撰。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江苏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万历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因忤旨,归故里。与弟允成创东林书院,与同道讲学其中,抨击奸佞,声名大振,阉党魏忠贤等视为寇仇。卒后谥端文。著有《顾端文遗书》、《小心斋札记》等。是书所讲只二十二章,就大处阐发,要处指点,精粹切实。其讲“举直错诸枉”章,讲“鸡鸣而起”章尤警透。讲“行己有耻”章,谓夫子于子贡问士,独提出一“耻”字,这“耻”字极有精神,极有气力。耻道德不如人,究不到圣贤不肯干休。说四书句句字字落在实处,颇能针砭时弊。该书有同治八年(1869)小石山房丛刻本。② 不分卷。明高攀龙(1562-1626)撰。攀龙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学者,著有《因易简说》、《四书讲义》、《春秋孔义》等。是书为攀龙平时讲学之作。拈某章或某节而为之说,中多体会有得之言。如讲“六十而耳顺”二节,谓圣人之学全用逆法。讲“一贯”章,谓所谓“一”不是只说一个心,是说这个心到“至一”处,一便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一齐穿透。此数章讲得最警切悚动,虽解经之旨未尽合于先儒,而为学之方,大有益于学者。其余说理均能透入深际。书首有小引,谓圣人之言,皆言吾之所以为吾,可以识是书之旨。有崇祯四年(1631)刊《高子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称阳杂录

    一卷。清代章大来(生卒年不详)撰。章大来字泰占,号对山,官至训导,著有《玉屏山房集》等书。此书原版本叫《后甲集》,又叫《睢雷馆日记》。此本为清代学者赵之谦得原本残本后,整理刊行,并为此本题名为《称阳杂

  • 弘文馆帖

    一卷。唐太宗敕勒王羲之法书一卷,取其第一帖中首二字“十七”为名,称《十七帖》。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有一百零七行,共九百四十三字。《十七帖》全贴共二十八则,多记蜀事,其中尤以赞

  • 论语蔡氏注

    一卷。晋蔡谟(312-387)撰。清马国翰辑为一卷。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人。晋学者,官至司徒。曾参加议定东晋宗庙制度,又汇总应劭以来《汉书注》为《集解》。谟注《论语》不见于史志。江熙集解

  • 戴中丞遗集

    八卷。明戴暨(约1531前后在世)撰。戴暨,字时重,又作时量,号东石,浙江鄞县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四川巡抚。著有《载中丞遗集》。是集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作《东石遗稿》,

  • 近思录集注

    十四卷。清茅星来撰。其生卒年不详。茅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朱熹《近思录》,宋以来注释颇多,善本甚少,唯叶采《集解》至今盛行。余下注本,有的粗率肤浅,有的解所不必解,而稍费拟议者则避而不注,有

  • 双珠记传奇

    二卷。明沈鲸撰。沈鲸事迹见《鲛绡记传奇》。此剧二卷,四十六出,演王楫故事。其梗概为:王楫奉母居于涿州,妻姓郭氏,子名九龄。曾与友陈献夫、孙纲同访袁天罡,天罡相之,言三人后皆显贵,而楫先有难,终必与献夫

  • 字諟

    一卷。无撰人名氏,清任大椿辑本。此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不知何时人所撰,卷数有几。惟唐初著述尚有引用之者,此编系任氏据《广韵》所引辑出,凡四则。此编辑入《

  • 农说

    一卷。明马一龙(1490-1562)撰。马一龙,字负图,一字应图,号孟河,溧阳(今江苏溧阳)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马一龙辞官后,亲自从事农业生产,痛感农夫不会讲哲理,而那

  • 尹纳庵遗稿

    八卷。《附录》二卷。明尹昌隆(?-1417)撰。昌隆,字彦谦,江西泰和人,生年不详。明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授翰林编修,改监察御史。建文帝即位,昌隆上疏切谏,忤旨,谪福宁知县。永乐二年(1404

  • 冬余经说

    十二卷。清邵向荣(生卒年不详)撰。向荣字东葵,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镇海县教谕。此书杂释诸经,包括《易》、《书》、《诗》、《春秋》、《周礼》、《礼记》、《论语》、《孟子》。主要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