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念处

四念处

四卷。隋代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条。此书依涅槃经四门,即生门,生不生门,不生生门,不生不生门。立藏通别圆四教。依四教述四念处义。每义各立一卷,共四卷。每卷开列三章,即一大意,二五停心,三四念处。六妙门为行行禅门之始,五停心为行慧禅门之始。大意章中各约理教智断行位因果,以释四教。四念处章各有二,一是初约十乘观法以明次第,二是约性共缘三种念处以明浸深。主张修五停心观成,得六根清净,修四念处,成进发十住铜轮位。尽释破除迷惑之法,阐扬修四念处的种种好报,以劝戒进教、弘法扬宗。《四念处》用天台教观释义,不失为一家之言。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猜你喜欢

  • 竹裕园笔语

    十二卷。清李曰涤(生卒年不详)撰。李曰涤字亦白,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明朝岁贡生。《竹裕园笔语》是李曰涤的一部杂编之作,此书以编聚其平生杂著为宗旨,一记述《迩言》一卷,都是辨论分析事理之谈。二记述

  • 咨言

    一卷。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一名《六咨言集》、《六咨言》。唐枢曾聚众讲学,所至即为咨言,书名由此而得。共分五部分,一作于金波园,一作于木钟台,一作于飞英寺,一作于天心书院。主要内容为衍述良知

  • 通制条格

    为元朝法令文书汇编《大元通制》的条格部分。《大元通制》颁行于英宗至治三年(1323),分四个部分:一、诏制,九十四条;二、条格,一千一百五十一条;三、断例,七百一十七条;四、别类,五百七十七条。全书已

  • 上蔡语录

    三卷。宋谢良佐(1050-1103)语。谢良佐字显道,上蔡(今属河南)人。元丰进士,宰应城县。建中靖国初,召对,忤旨而去。后盐京西竹木场,因口语有失下狱,废为民。良佐记性甚强,对人称引前史,不差一字。

  • 汉书知意

    一卷。刘咸炘(1898-1934)撰。刘咸炘字鉴泉,四川双流人。四川大学教授。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年仅三十七岁。他于马、班、陈、范的书都撰有《知意》。《汉书知意》的开头有序论。序论中说,班固的

  • 明文海

    四百八十二卷。清黄宗羲(1610-1695)编。宗羲生平见《易学象数论》辞目。本书为明文总集。四百八十卷,有目四百八十二卷,原缺最后两卷。共收录作者近千人,选文约四千三百余篇。全书按文体分成二十八大类

  • 男子双名记

    一卷。明陶涵中(生卒年不详)撰。陶涵中字雪凡,嘉兴(今属浙江省)人。万历十六年举人。官至建昌府同知。其书所记皆为古今男子双字之名者,如殷七七、王保保之类,共二十一人。自叙谓与友人相饮酒,以此为酒令,在

  • 毛诗经句异文通诂

    七卷。李德淑撰。宋代王应麟参照齐、鲁、韩三家的异同,撰写了《诗考》一书,书中不仅遗漏很多,而且又没有注明某篇某卷某字的音义,使得学者们很难检索。因此,李德淑以毛诗为主,并博采齐鲁韩三家的训诂,广泛收集

  • 三朝宸帖

    二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书。此帖为明柏乡(今属河南省)吕兆熊官任凤阳巡抚时,由于其祖父、父亲及妻室等三代受到朝廷诰封,而请求董其昌作此书。该书计有诗文十六首,共二卷,且有董氏自题成书原因。与董

  • 春秋论

    二卷。清严珏撰。珏字佩之,号生轩,江苏无锡人。家贫好学,潜心于《易》、《春秋》,学宗乡先贤高攀龙,曾讲学东林书院,以布衣终老。著述除《春秋论》外,还有《生轩易说》、《春秋集说》、《尚书讲义》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