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子间诂

墨子间诂

十五卷。清孙诒让(1848-1908)撰。诒让一生著述颇富,曾著《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名原》、《古籀馀论》、《尚书骈枝》、《周书斟补》等。《墨子间诂》是孙诒让在前代及同辈十余位清代学者所做的《墨子》校注的基础上完成的。孙氏以华本为底本,以明刊道藏本、明吴宽写本、顾千里校道藏本及日本宝历间仿刻明茅坤本相校,同时吸取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俞曲园、戴望诸家的研究成果。正如俞曲园在《墨子·序》中所说:“瑞安孙诒让仲容,乃集诸说之大成,著《墨子间诂》。凡诸家之说,是者从之,非者正之,阙略者补之。至《经说》及《备城门》以下诸篇,尤不易读。整份剔蠹,脉摘无遗。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盖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也。”《墨子间诂》所以有这样高的学术价值,是与孙诒让对周礼的研究以及精通文字音韵学有关的。孙诒让精研古文字,《墨子间诂》恰恰得力于孙诒让的古文字常识。黄绍箕称:“先生此书……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如《耕柱篇》:“鼎成四足而方”的“四足”,诸本均作“三足”。王念孙云:“‘三足’本作‘四足’。此后人习闻鼎三足之说而不知古鼎有四足者,遂以意改之也。《艺文类聚》、《广川书跋》、《玉海》引此皆作‘四足’。博古图所载商周鼎四足者甚多,未必皆属无稽”。孙诒让从王氏之说,但又进一步从古文字角度加以考证,指出:“此书多古字,旧本盖作“二二足”,故讹为三”。黄绍箕又指出,孙氏《墨子间诂》“援声类以订误读。”通声类以校古书,是凡校书者所当晓,《墨子间诂》一书以音声订正讹误之处尤为精审。墨家学说自汉以后历一千五百余年,研读者寥寥可数。清中叶后,注家迭起,至孙诒让始成《墨子间诂》,这不仅是孙氏个人学力所致,更是时代的产物。孙诒让研究《墨子》,已不局限于以诸子证儒家经典,而是重视《墨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他是一位爱国学者,面对着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由蚕食我国进而势欲鲸吞的危机,他深为忧虑。俞曲园在《墨子·序》中指出:“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当足以安内而攘外乎?勿谓仲容之为此书,穷年兀兀,徒敝精神于无用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孙诒让整理《墨子》,于《墨经》及城守诸篇尤为费心血,孙氏自称“尤私心所窃自喜”,这个事实的确表明孙诒让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刺激下,希望有志之士能够致力于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科学传统。但是他与当时那些荒唐地把西方科学技术归源于墨子,把冉有推为西方几何学传祖,借国粹以抵制新学的顽固派,是不同的。一方面,孙诒让热心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也热心提倡学习西方科学。《墨子间诂》传世刊本为清宣统庚戌重定本,这种本子以后又有上海涵芬楼影印本。此次点校以宣统庚戌重定本为底本,校以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凡明显的刊刻错误据不同版本改正者不出校语。对孙氏所引各书文字,均据原书对勘,择善而从,并出校语。点校本书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准确地恢复《墨子间诂》的原貌,而不在于校正孙诒让本人所做的误校误释。曹镜初、王壬秋、吴挚甫、王树楠、刘师培、陶鸿庆、尹桐阳等人的《墨子》校注,均有《墨子间诂》不及之处。特别是张仲如的《墨子间诂笺》、李笠的《墨子间诂校补》、刘再庚的《续墨子间诂》,更是直接补正《墨子间诂》的缺误的。

猜你喜欢

  • 大学义疏

    一卷。日本西师意撰。师意号金城子。致力于圣贤之学,又博通新学。此书大意,以为圣教可崇,躬行之才能知其真旨,然不可不喻以时势。西方人解释耶稣经卷,多参考实学新理,故布教少有滞疑,故认为说古以不遗新为宗旨

  • 黑鞑事略札记

    一卷。清李文田撰。李文田字仲约,号芍农,广东顺德人。咸丰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李文田学出于郑夹漈、王深宁。金元故事、西北水地,旁及医方及遁形家言,无不精综,词章书翰,特其余事,有《宗伯诗文集》、《

  • 夏小正解

    一卷。明杨慎(详见《檀弓丛训》)撰。是书解说《夏小正》义理,尊经抑传,故以经文为主,而以为传为戴氏说,而与金履祥注并列。其有遗义不明者,则博采众说,伸以己见以弥补之,但求其词达,不事强解,大体得当。杨

  • 十三经注疏正字

    八十一卷。题为清沈廷芳(生卒年不详)撰。廷芳字椒园,一字畹叔,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镗(生卒年不详

  • 藕居士诗话

    二卷。明陈懋仁(详见《年号韵编》)撰。是书约成书于明崇祯时。前有作者自序。因陈懋仁与袁宏道、钟惺、谭元春游,故其论诗大旨,以公安、竟陵为宗。自序称集中考证多而评论语少。今观此书,如元王烈妇,明铁铉女诸

  • 周易稗疏

    四卷,附考异一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汉阳人(今湖南衡阳人)。前明举人。本书是他读《周易》时的随笔记录,故每条都只举经文数字和标目,没有全载经文。遇有疑义,辄作考辨

  • 论语庾氏释

    晋庾翼撰。清马国翰辑。翼字稚恭,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弟,官至大都督,镇武昌、襄阳。其人风仪美劭,才能丰赡。《隋书·经籍志》载梁有《论语释》一卷为翼所撰。今亡佚。皇侃疏仅引其释“子畏于匡”一节

  • 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

    十卷。明熊宗立(详见《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撰。此书成于明正统五年(1440),内容主要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和陈文中《痘疹方论》类证注释,疏源导流,融会贯通。卷一至卷三为论证,共三十九篇,每篇均有

  • 古音拾遗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是书专收古文或体及冷僻不常见之字,以平水韵编次,各注明出处。收罗甚为丰富,然冗杂繁冗,考证亦未精确。有《升庵杂刻》本。

  • 屈宋古音义

    三卷。明陈第撰。陈氏既撰《毛诗古音考》,复以《楚辞》去《诗经》未远,《楚辞》音亦属古音,遂取屈原所著《离骚》等二十五篇,除去《天问》一篇,得二十四篇;又取宋玉《九辩》九篇、《招魂》一篇;又增以《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