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补传

夏小正补传

一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朱骏声,字丰艺,号允倩,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官黟县训导,咸丰元年(1851)进京,进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等四十卷。得咸丰帝赏识,赏国子监博士衔,随即升扬州府学教授,其称病未赴任。朱氏博学多通,尤精文字训诂,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大十四卦经解》、《尚书古注便读》及是书等。是书大旨,以为纪候之书以《夏小正》为古,其收在《大戴礼记》中,而《大戴礼记》汉以后不立于学官,书不尊显;至宋傅崧卿厘订其经传,其书方为世人注意,此后注者渐众,然传文仍有未详,所以折衷诸说为之补缀,以明其经义。是书不称训释,而名《补传》,可见朱氏自视甚高。朱氏兼长推步,明通象数,于《夏小正》星宿推论颇精,又自正月至十二月,每月之后,补加月建,以之明夏时也。又于物候各文下,并举《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逸周书·时训解》、《淮南子·时则训》诸书,互校异同。其释名物,博采众长,务求恰当;不拘泥于陈言,多生新义,如释“时有後风”,谓“後读为陵,高也;风至春,自下上升,故纸鸢因之而起,葛洪所谓风高者道远也”;又释“汉案户”,谓天河,“秦西以远镜测之,小星无数,合而成光”,此与近代天文学相合,想其当时,实为难得。《传经室文集》中载作此书之序,中谓《夏小正》传文似出公羊、谷梁二子手笔,而非戴德所著,因为《大戴礼记》皆述而不作,不应独释《夏小正》。是说未必正确,但颇能发人深省。是书不足之处为,补传中方言俗语杂列其间,与其《补传》不能相符。是书有光绪八年(1882)临啸阁刊朱氏群书本。

猜你喜欢

  • 口北三厅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金志节原本,黄可润增修。金志节字籍不详。黄可润,福建龙溪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任宣化县令。口北三厅,即指清朝时在张家口、独石口及开平之多伦诺三处分别设理事厅管理当地民事,现

  • 大学疏略

    一卷。清张沐撰。沐字仲诚,号起庵。河南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内黄县知县。著有《图书秘典溯流》、《史学钞》、《一隅解》、《道一录》、《学道六书》等。以大学古本通属经为一篇

  • 正学隅见述

    一卷。清王宏撰(详见《周易筮述》)撰。宏撰认为,对于周敦颐无极之说,陆九渊等相与辩论于前;对于朱熹格物之说,王守仁等相与究诘于后,诸儒聚讼,数百年未休,大抵尊朱者全斥陆、王为非,尊陆、王者则全斥朱子为

  • 敬胜斋法帖

    四十卷。清高宗生平见《全韵诗》。清高宗乾隆御书。清高宗乾隆天资颖异,既得内府收藏宏富得以多观阅古人真迹之利,更兼用心翰墨之勤,在清代诸帝中其书法工力最深。此法帖共四十卷,收书二百六十余种,远远超过康熙

  • 尔雅参义

    清姜兆锡《尔雅补注》又称,详见“尔雅补注”①。

  • 乐律古义

    二卷。清童能灵(1683-1745)撰。童能灵有《周易剩义》已著录。该书称洛书是五音之本,河图为洛书之源。河图圆而为气,洛书方而为体。五音为气,气凝为体,体以聚气,然后以声音出之。万事万物皆离不开数,

  • 持志塾言

    二卷,清刘熙载(1813-1881)撰。熙载字伯简,一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等职。熙载治经无汉宋之门户,自子、史、天文、算法、字学、韵学靡不通晓。所著《昨非集》四卷,《说文叠韵》二卷,《

  • 椭圆求周术

    ①清董祐诚、②清项名达撰。①董祐诚(详见《割圆连比例图解》)于1821年撰此书一卷。椭圆于明末从西方传入我国,并于十八世纪用于历算之中。对椭圆面积求法已有人研究,但其周长尚无人计算。董氏《椭圆求周术》

  • 浙江采集遗书总录

    十集。闰集一卷。清沈初等编。沈初(1732-1807),字云椒,平湖(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此目又称《浙江采进遗书总录》、《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七年(1772)政府始设“

  • 汇订四书人物名物经义合考

    十二卷。明张溥(1602-1641)编辑。张溥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学者,著有《诗经注疏》、《春秋三书》、《历代史论二编》等。是书卷首有吴伟业序、张溥自序及凡例。按郭青螺考圣门人物而遗七十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