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

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

各一卷。明曹端撰,其生卒年不详。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渑池(河南省渑池县)人。永乐戊子举人,官霍州学正,后改蒲州。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为要。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周敦颐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原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的《无极图》改变成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太极图》,建立自己的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客观唯心主观的本体论。周敦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并不是说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而是说太极无形无象,不可言说,不是真有一个“极”,所以叫做“无极”。周敦颐认为,人和万物生于五行二气,“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就是说,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而万物以无形的太极为本。也就是“无形而有理”的“理”化生了万物。《太极图说》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通书》解释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里所说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就是“太极”。张载的《西铭》继承了《孝经》的“孝”的观点,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进一步把孝的原则神秘化,加以无限的夸大,他认为体现了孝的原则就是体现了宇宙的最高原则。《西铭》把一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说成是实现“孝”的原则。反之,把一切违反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说成是不孝。故张载被后来的理学家奉为圣贤。端对此三书笃志研究,颇有新意。是编注释三书,皆抒所心得;大旨以朱子为旧。而《太极图》末附张载“辨戾”一条,乃以朱子所论太极阴阳语录,与注解互异。而考定其说,盖注解出朱子之手,而语录则门人之所记,不能无讹。端得于朱子之教尤深,故能辨别真伪。是书前有端之《自序》云,作于宣德三年(1428),唯论《太极图说》,而未及《西铭》;卷末有正德六年(1511)黎尧卿《跋》才兼论《西铭》。《通书》前后又有孙奇逢《序》及《跋》。《跋》只谈《通书》,而《序》则言渑池令张燝合刻三书。据端《本传》云,其书本名《释文》,所注《孝经》,乃名《述解》。此本亦题曰《述解》,不知何人所改刊。版颇拙恶,排纂亦无体例,每句皆以正文与注连书,字画大小相等,但以方匡界正文每句之首尾,以为识别,殊混洧难读。今离而析之,使正文与注别行,以便阅览。

猜你喜欢

  • 方建元诗集

    十二卷。《续集》一卷。明方于鲁撰。方于鲁,初名大滶,字行。后改于鲁,字建之。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著有《方氏墨谱》等。此编前集以各体分编,总名《佳日楼记》。续集仅诗二十九首,文一篇,题曰《师心草》,

  • 覆瓿草

    六卷。明林烃(约1575年前后在世)撰。林烃,字贞耀,福建闽县(今福州)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事迹见《明史·林瀚传》。著有《覆瓿草》。是集。凡六卷。首有王稚登

  • 扬城殉难续录

    三卷。清末郑章云(生卒年不详)辑。章云字士烺,扬州人。该书继刘孟瞻、吴熙载所集《扬城殉难录》而作,记太平天国战事中扬州死难之人。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扬州城被攻陷,上中卷为官吏、士绅,下卷则为妇女

  • 易经通论

    ① 十二卷。明曹学佺(1574-1646)撰。学佺字能始,号石仓,又号泽雁。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因著《野史纪略》罢官。后为南明朱聿键礼部尚书,聿键败,学

  • 西汉周官师说考

    二卷。刘师培撰。刘氏另有《周礼古注集疏》,已著录。《西汉周官师说考》一书,以《汉书·王莽传》为主,疏证周官,同时甄录贾逵、马融之说,间或采用《春秋》内外传的记载,参照《大戴礼记》、《周书》,以考证《周

  • 俨山外纪

    一名《俨山外纂》一名《俨山纂录》一卷。旧本题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书本载于曹溶所编《学海类编》之中,是曹溶从陆深的《俨山堂外集》之中随意录出数十条,改题此名,并非陆深自著之书。所摘录中有大

  • 尚书五行传注

    一卷。清袁钧辑,袁尧年校补。袁钧认为,《尚书五行传》一卷,过去列于《尚书大传》之中,称作《洪范五行传》,可是《大传》之中自有《洪范传》,所以,此《尚书五行传》应当另是一书。袁钧还认为,此书为汉以前人所

  • 含芳馆诗草

    一卷。清严澂华(1840-1869)撰。严激华,字稚芗,浙江桐乡人。诗人严永华之姊。云南顺宁知府严廷珏之长女。此书与其兄严谨清所著《啸楼诗钞》附在一起成合刻本。是其妹严永华所刻。共收诗八十首。书后还附

  • 可传集

    一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聪颖非凡,读书记诵不忘,工诗,尤长于乐府。洪武初,授苏州训导。后因其子获罪,因累逮系死于南京。著有《耕学斋诗集》十二卷,《可传

  • 芝园秘录初刻

    七种,十四卷。明茅瑞征(详见《虞书笺》)编辑。丛书汇辑宋人杂著七种:《易说》二卷,宋吕祖谦撰;《诗论》一卷,宋程大昌撰;《二老堂杂志》五卷,宋周必大撰;《东南防守利便》三卷,宋吕祉辑;《杨公笔录》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