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明张云汉(生卒不详)撰。张云汉,字倬侯,明宿州(今安徽省宿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张云汉里籍宿州旧有闵子墓,历代祠祀不绝(闵子本宿州人,春秋时属青州),因撰《闵子世谱》以记载闵子及其后人事迹,故
一百卷。旧本题为魏崔鸿撰。实际上是明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也。魏崔鸿作《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见于《魏书·本传》,今考证刘知几《史通·探赜篇》曰:“鸿书之纪纲,都以晋为主。其文皆与古书有所联缀,并考
十六卷。清沈继贤纂修。沈继贤,字鹤书,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雍正元年(1722)任直隶乐亭知县,七年(1729)补任岚县知县,八年(1730)调任太原知县。修有《重修岚县志》。《
①四卷。清李聿求(生卒年不详)撰。李聿求,字五峰,浙江海盐(今浙江海盐)人。诸生,布衣终身,著《后汉书儒林传补》、《桑志》及是书行于世。是书分春、夏、秋、冬四卷,按月书写,先经后传,又次为注;逐节连写
五卷。清玉枢氏撰。玉枢氏姓名、籍贯皆不可考。此书正文前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作者自序,知其为嘉庆、道光时人。今考其书,作者以为《尔雅》为六经注脚,涉及《诗经》者尤多。读《诗经》而不读《尔雅》,则异
二十二卷。《附录》一卷。明陈耀文编。耀文字晦伯,河南确山人,生卒年均不详。嘉靖进士,累官陕西行太仆卿。著有《经典稽疑》、《天中记》等。本书取唐《花间集》、宋《草堂诗余》二书之首字为名,以花代唐,以草代
见《十驾斋养新录》。
见《杨园张先生全集》。
十二卷。清惠士奇(详见《半农易说》)撰。惠士奇之父惠周惕,擅长说经,力追汉儒之学。惠士奇承其家学,青出于蓝,尤精于三礼。此书以礼为纲,以《春秋》之事为目,分类排比,并节取三传附之于下,亦闻以《史记》诸
五十四卷。明邹迪光(1550-1626)撰。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除工部主事,历员外郎,出为黄州知府,官至湖广提学副使。年四十即罢归,筑室惠山,多与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