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氏易学十一种

张氏易学十一种

西十四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儿童时代便能读《易》,年14作童子师。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历官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精散文,工诗词,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又与恽敬同为“阳湖派”首领。著有《茗柯词》、《茗柯文编》。治经学师惠栋、江永两家。尤精《易》学,治《易》学推崇虞翻。治《礼》则宗郑玄。清代常州经学,张惠言、庄存与贰《周易注》。虞氏《周易注》不尽依孟喜说,其发明有“互体”、“逸象”、“旁通”诸说。张惠言治经,首推虞翻《易》学。他认为虞氏《易》学,以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依物取类,贯穿比附,离根散叶,后儒罕能通之。清兴百年,惠栋恢复汉学,著《周易述》,然拾掇材料太少,于《易》学不过十之二三。于是惠言广泛采集资料,逐条进行考释,纠正《易》说中的错误,弥补其缺失,作《周易虞氏义》。使《易》学恢复虞氏《易注》的宗旨。又作《周易虞氏消息》,此书实为《周易虞氏义》的续作。不过《虞氏义》为注疏,《消息》为释例。张惠言进一步推衍,发挥虞氏《周易注》之说,依象比事,解释易体、易事、易候、易言,又旁及汉魏诸儒之说,著《虞氏易言》、《虞氏易候》、《虞氏易礼》。张氏全面论述纬书之得失,以及诸儒说纬之误,作《易纬略义》。丁杰考订《周易郑注》,因嫌其太繁,由陈方正删之,而陈本又失之疏。嘉庆三年(1798),丁杰出示后定本,张惠言作序,随之参以惠栋等人诸书,进行校注,遂成《周易郑氏注》一书。张氏所作《易义别录》,虽辞单义碎,条理不够完整,然而往往通其家法,别其源流,对虞氏《易》学的传播其作用不可的低估。《张氏易学十一种》目录:《周易虞氏义》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礼》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周易荀氏九家》三卷,《周易郑氏注》三卷,《读仪礼记》二卷,《易纬略义》三卷,《周易郑荀义》三卷,《易义别录》十四卷。有清嘉庆道光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赵饴山全集

    五种,三十七卷。清赵执信(1662-1744)撰。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山东益都人。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右赞善。因于“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其全集五种为《饴山诗集》二

  • 郴州文志

    七卷。明王心(约1533前后在世)编。王心,自号后隅子,龙江卫籍,天长(今属安徽)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郴州同知。据本书原序称,原辑《郴志》六卷,又与郴诸生袁大邦等集古今之文为郴而作者,勒

  • 箧存诗稿

    三卷。《静香阁诗草》一卷。清儒瑞璇(1702-1732)撰。儒瑞璇字玉英,江苏宿迁人,善生儒绍瓒之女,宜兴徐起泰之妻。清代杰出诗人。《箧存诗稿》道光十年(1830)刊本,书前有瞿源、朱桓所作序言,朱期

  • 礼经校释

    二十二卷。清曹元弼撰。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今江苏省东南部)人。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进士。用内阁中书,捐奖分部郎中。好学不倦,研心实践。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江苏巡抚陈启泰,以所著《礼经

  • 陶情稿

    四卷。明易恒撰。易恒,字久成,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中应荐至京,以老罢归。此编诸诗以古今体类次,既无纤巧秾媚之失,又无刻画雕虫之述。在明初吴中高杨诸杰外,别成一派。人谓:“五言古体优柔

  • 方舟易学

    二卷。宋代李石(1108-1181)撰。李石字知几,资阳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他本名知几,后感梦兆,改名石,而以知几为字。《宋史》没有他的传。据《系年要录》和《画继》等书记载,知李石于绍兴二十一年(

  • 锦囊启源

    无卷数。不著作者。从该书内容来看,与元明之际算法相当,可知应写于元末明初。《锦囊启源》现无刻本传世,仅从《诸家算法》与《永乐大典》中存有该书部分内容,计有提纲二条,应用问题三十个,由此可推知全书大致内

  • 立斋遗文

    五卷。明邹智(1466-1491)撰。邹智,字汝愚,号立斋,四川省合州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弘治三年(1490)。坐于御史汤鼐等妖言惑众,下狱。后赖人营救,免死。得与陈宪章游,其

  • 歧路灯

    清李海观(1707-1790)撰。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河南宝丰县人。他出身于农村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岁时中乾隆元年恩科举人。但在中举之后,科名上并不顺利,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共逢三次会试,皆落第,继

  • 兴观集

    二卷。明瞿暹编。瞿暹生平履迹均待考。瞿暹旧藏仇远手书七言律诗三十八首,有元末明初诸人题跋。其邑人翰林修撰王希范曾以“兴观”二字题卷端,故名之曰《兴观集》。宣德三年(1428)瞿暹又乞其伯父长史瞿佑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