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往日生论注

往日生论注

二卷。元魏释昙鸾(476-542)撰。昙鸾,生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雁门,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听说了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使幼小心灵对佛教神奇打下深刻烙印。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各见遗迹,依佛教出家。由于昙鸾诚心学法,刻日攻读,故对龙树一系的《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四部论及佛性义的研究特别有心得。他从师印度来华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接受《观无量寿经》,将江南隐士陶弘景所赠《仙经》十卷化为灰烬,而精修净业,自行化他,成为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魏主尊号他是“神鸾”,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晚年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此处为“鸾公岩”。病故后,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并营塔立碑。昙鸾不仅注重言传弘教,而且还勤于笔耕,著述有关佛教书籍达十种之多。其中,《大集经疏》已佚。《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所要诀》四种,展示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有誉满魏都之声望。他还著有《调气论》、《大集经注疏》未见刊世,《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确认是出于他的手笔。《往生论注》较集中地反映了昙鸾的净土思想,他在卷首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可毗跋致(即不退不转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时求阿毗跋致名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天定之聚名为易行道。《往生论》系五世纪时,印度世亲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二十四偈,并造长行引申述释,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由北魏来华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成汉文,僧辨笔受。昙鸾自洛阳遇见菩提流支后,专宗净土而注释此论。《往生论注》分两大部分:上卷解释偈颂,为总说分;下卷解释长行,为解义分。于总说分释五念门,即往生净土的业因。五门有:礼拜门,赞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偈颂第一行四句偈念最初三念门,第三行尽二十三行为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全书重点是观察一门。初观察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次观察众生世间清净,其中观阿弥陀如来有八种庄严功德成就,又观诸菩萨有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唯有弥陀净土才具备了上述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于义解中分立十科,即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本书以阐发新意见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论体用,明众生往生的净土,是为报身报土。二是,论实相和真智,提出真实智慧即实相智慧,无为法身即法性身。三是,论止观,解奢摩他为止另有新解,解毗婆舍那为观有二义。四是,重视他力本愿,开创称名法门。五是,十念即成,说明临终具足十念相续,便得往生。在禅定忆念、时间念,口唱念三念中,昙鸾但取忆念一义。六是,二种回向,即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往相回向是指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还相回向是指生净土后,得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止观),成就方便力,回入生死林,弘大佛法。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处处运用双即双非的中道论点,也继承了四论的实相观,有的地方曾运用老庄思想,如“知进守退曰智,智空无我曰慧”等。《往生论注》是研习净土宗者必读之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书中妙解无穷,堪称为“信净土之纲宗”,净土诸家都重视此注,很早就流传到海外,注解《往生论注》的书也很多。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钟律书

    一卷。汉刘歆撰。辑佚书,清黄奭辑。刘歆字子骏,后名秀,字颖叔,曾与父刘向校秘书,集六艺群书为《七略》。曾欲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于学官,颇受讥讪。王莽时,被引为国师。莽征天下知晓钟律者百余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卷十七节。不知作者姓名。约成书于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小说,是存世最早演述唐僧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写唐代僧人玄奘与猴行者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险磨难,功成归返的故事。唐僧取经故

  • 月令广义

    二十五卷。冯应京撰,戴任续。冯应京(?-1606年),字可大,盱眙(今属江苏省)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湖广佥事,绳贪墨、摧豪奸,屡犯税监陈奉,被诬劾下狱,“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

  • 十家诗钞存四种

    四卷。清戴熙(生卒年未详)编。戴熙字醇士,浙江山阴人。以画名世。《粤集》序云:“予学诗久矣,自以无所获,不敢问世。故世罕知予学诗者。”戴熙视学粤前,世人罕知其亦致力于诗也。此书首尾皆精楷,不知何年所写

  • 儒林传经表

    二卷。清周廷寀(生卒年不详,乾隆、嘉庆间在世)撰。廷寀字霁原,一字赞平,又字子同,号寄园,安徽新安(今休宁)人。嘉庆戊午(1798年)顺天举人,出宰广东,摄龙川县令,卒于官。除本书外,还著有《韩诗外传

  • 经解

    五卷,经义杂著一卷。清黄文澍(生卒年不详)撰。文澍字雨田,一曰谷田,又曰谷亭,丰城(今江西丰城)人。除此二书外,还著有《童子问》、《敬义录》等。此书于每卷首题有“桃谷山房稿”字样,其侧下又注有“石畦集

  • 禹贡山水清音

    一卷。明刘椿撰。此书用“泣颜回”等套曲来分述经文,从“冀州”始,到“导水”而止,共七出。此书没有述及疆域和田赋,因为作者另外还作有“疆域歌”、“田赋诀”。书中导山导水特别详明,于山则别其方向,于水则记

  • 六典

    一卷。清龚橙(1817-?)撰。龚橙名公襄,字孝拱,号石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之子。少以才自负,屡试不遇,依英人威妥玛居于上海。著有《诗大谊》以及所谓改正许书之作。是书便是改正许书之作。改许

  • 汉碑征经

    一卷。清朱百度撰。百度,字午桥,江苏宝应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作者因秦焚简策,古籍湮灭,汉朝建立以后,大兴经学,其后经师相承,久而久之,辗转抄书,谬误颇多,从而认为:传流至今不变者,唯有汉碑最古,

  • 周易传注

    七卷。附《周易筮考》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曾师事颜元,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学问之本,又从王余佑学兵法,从毛奇龄学乐律。官至通州学正。其学恪守颜元家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