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愚一录

愚一录

十二卷。清郑献甫(1801-1872)撰。郑献甫,经学家,原名存纻,字献甫,别字小谷。为了避文宗讳,以字广行。广西象州(今广西象州)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晚年主讲榕城书院。著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家藏书目解题》等书。评点直抒己见,力避传统观点。这本书目前仅见到光绪四年啸园刊袖珍本。是书首有自序,又有钟德祥、林肇元二个人的序,葛元煦的跋。自序没有署年月。肇元是首刻此书者,作序于光绪二年(1876)。元煦是在压缩肇元本的基础上重新刊印了这本书,时间在光绪四年(1878)。此书在体例上有些象是札记,涉及易、书、诗、春秋三传、三礼、孝经尔雅、论语、孟子,综合它们的异同,分别探讨它们的得失。这本书的优点是多方面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论语》一书的数条中颇有心得。但问题也不少,如,虽多方面接受前人研究成果,但不肯标出研究成果为何人所有;前人的一些错误,根本不加修定便加以引用;整个著作在考定方面没有下很大功夫。书眉上有临桂人周干臣的校语,或补所遗,或匡其失,行文谨慎认真,颇得好评。这本书虽然错误失当之处不少,但其大量吸收了前人的成果,诸经重要观点都收在本书中,故不失为治经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猜你喜欢

  • 桂洲集

    十八卷。明夏言(1482-1548)撰。夏言,字公谨,号桂州。贵溪(江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著有《桂洲集》。本集所收凡赋、诗、词八卷,文十卷,共十八卷。卷首有年谱。夏言其未相时曾以词曲擅

  • 周易虞氏略例

    一卷。清李锐撰。锐字尚之,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清张惠言撰述《易例》,博综群书,而于虞氏之义例独略。李氏专述虞氏义例,凡一卷。其为例十八,计日月为易第一、日月在天成八卦第二、乾第三、消息第四、临观否泰

  • 东田漫稿

    六卷。明马中锡(1446-1512)撰。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河北故城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出为云南佥事,改陕西,升大理少卿。正德初召为兵部侍郎,改南京工部。升左

  • 烈皇小识

    八卷。明文秉撰。秉字应符,又字荪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亡后,隐居竹坞,著书自号“竹坞遗民”。著有《烈皇小识》、《先拨志始》、《甲乙事案》、《前星野语》、《定陵注略》、《先朝遗事》、《姑苏名贤续记

  • 方圆阐幽

    一卷。清李善兰(1811-1882)撰。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他自幼聪颖好算,十岁读《九章》,无师自通,以后又学《几何原本》前六卷、《测圆海镜》和戴震的《勾股割圆记》,颇有所得,他说:“善

  • 春秋类义折衷

    十六卷。清王芝藻(详见《大易疏义》)撰。书成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书序之前,有自题口号,曰:“自读《春秋》四十年,只如群动对青天。迩来深考流传义,始觉先儒多误传。”可知作者对前人之“流传义”多不

  • 闻雁斋笔谈

    六卷。明张大复(详见《梅花草堂笔谈》条)撰。此书仿苏轼的《志林》而作,所以体例多似古人杂帖短跋,但其内容所推重者为李贽,所规摹者为屠隆。有《闻雁斋笔谈》残本一卷,收入《说郛续》中,《中国丛书综录·子部

  • 广陵名胜全图

    二册。不著撰人。此书不著时代,按其说考证,应在乾隆皇帝南巡之后。书分上下二册,上册以竹西芳径为顺序,列图二十四幅,下册以高咏楼为顺序,列图二十四幅。全篇共四十八幅图,上页说明,下页为图。所纪康熙、乾隆

  • 瑞竹亭合稿

    四卷。清王愈扩、王愈融合撰。王愈扩字若先,泰和(今江西)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愈融字侣新,终为诸生。弟兄二人皆从魏禧游。此稿所录为王氏兄弟之文,凡四卷。初刻毁于兵火,后愈融子王元坤于建昌梁份处

  • 羲里睡余编

    十卷。清张绶佩撰。绶佩字宴亭,河南信阳人,乾隆进士,官至知县。平生好易学,历十数年乃成此《羲里睡余编》十卷。此书以图书为主,大抵以宋儒为宗。虽疏解较略,却不沿袭旧说,也不全依傍程朱,其解多出己意。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