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战国策

战国策

三十三篇。西汉刘向(前79-前8)编次。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出身于西汉宗室,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十二岁被任为辇郎,二十岁被擢为谏大夫。后因献书汉宣帝,称据此书可炼出黄金,而宣帝“费甚多,方不验”,因此大怒,将刘向入狱,并判死刑。后经其父兄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此后刘向专心于经学,逐渐成为经学大师。元帝即位后,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因上书弹劾外戚宦官专权误国,被再次投入牢狱,免官多年。成帝即位后,又陆续升任为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受诏领校中秘图书,从此刘向把后半生的精力全部用于学术研究方面,尤其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刘向著述宏富,有《尚书洪范五行传》、《世说新语》、《说苑》、《新序》、《列女传》、《列仙传》,今存世。此外还有《五经通义》、《五经要义》,另有《文集》六卷,均已亡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整理编纂的演说辞和各国史料汇编。全书初无定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经刘向重新校订、编次,分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所记,上起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下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共二百四十五年间之历史。全书按国别编排,计有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三国各四篇,韩、燕两国各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国一篇,共三十三篇。《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各国谋臣策士的游说和互相辩驳之辞,书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貌,同时荟萃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思想文化是极其宝贵的。汉代司马迁撰著《史记》一书,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战国策》的史料。据今人郑良树先生统计,《史记》采自《战国策》者有一百四十九处,由此不难看出《战国策》一书的史料价值。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与《战国策》有关的帛书,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些内容与《战国策》相同,另有十六章是久已失传的佚文,可以从中了解刘向校理之前《战国策》的原貌。由《战国策》汇集的大都是战国策士的游说辩难之辞,因而书中辞彩飞扬,气势奔放,游说者常引用寓言故事以增强说服力,极富文学价值。但也有不少虚妄浮夸之辞,与当时的历史实际是有差距的,因而不能把这些浮夸之辞都视为信史。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的高诱。高诱所注《战国策》流传至北宋时,其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北宋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曾巩遍访士大夫和藏书家,对高诱所注《战国策》进行修补重编。南宋时,在曾巩补校本的基本上又出现了两个注本,其一是姚宏的续注,其二是鲍彪的新注本。到了元代,吴师道在鲍彪新注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补订正,是为《战国策校注》。清代黄丕烈又以吴师道的校注本为基础,参照各本,撰成《战国策札记》。近人金正烨有《战国策补释》。四川大学古籍所缪文远先生著有《战国策考辨》,旁征博引,对《战国策》一书所涉之历史多有考订辨正,对战国史研究甚有贡献。继而缪文远先生又出版了《战国策新校注》一书,这是目前有关《战国策》最好的校注本。

猜你喜欢

  • 卮坛对问

    六卷。清江德中(生卒年不详)撰。江德中字汉若,歙(今安徽歙县)人,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著有《西粤对间》。《卮坛对问》是江德中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首卷论述支干及日月星云之事。二卷至六卷都是杂论经史,著者

  • 宋史新编

    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柯维骐字奇纯,莆田(今属福建)人。嘉靖癸未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未任事而归。在家隐居三十年,乃写成此书。计本纪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传一百四十二卷。纠谬补遗,亦颇有所考订。但

  • 薛涛李冶诗集

    二卷。唐薛涛、李冶撰。薛涛,蜀中妓。李冶,乌程女道士。生卒年均不详。薛涛与元稹相唱和,李冶也曾与刘禹锡游,均为中唐人。《书录解题》载薛涛诗一卷,李冶诗一卷,至清皆不传。此本为后人钞撮而成。涛集中如《闻

  • 北游录

    六册。明谈迁撰。谈迁(1594-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县枣林人。明诸生,终生未仕。好审古今治乱,熟于历代典故,立志编撰明史。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编明代

  • 涂水集

    八卷。明寇天叙(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寇天叙,字子惇,山西榆次人,(生卒年不详)。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著有《涂水集》。是集凡八卷,诗文三卷,文五卷。寇天叙为应天府丞时,值武宗南

  • 透帘细草

    无卷数。不知著者。这是一本元末明初的商业算书,原本已佚,现仅有残本,是从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七卷中发现收有五十四问(载于杨辉的《续古摘奇算法》之前)和《永乐大典》中录出的十七问,共计得七十一问

  • 蒲圻县志

    ①十卷,清劳光泰修,但傅熺纂。劳光泰,广东南海人,进士,官蒲圻知县。但傅熺,本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优贡。乾隆三年(1738)王云翔续修县志,六十余年,其间兴废盛衰,几经迁变,不广集重修,将沉沦

  • 易经存疑

    十二卷。明林希元(生卒年不详)撰。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今福建同安)人,官至两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风节。是书解经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兼引蔡清之《周易蒙引》,微有异同。其言存疑者,洪朝选序谓其“存

  • 将略要言

    见《将略要论》。

  • 浪吟集

    二卷。明曹履泰(约1625年前后在世)撰。履泰,字大来,号方城,浙江海宁人。天启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曾著有《蜻海纪略》、《谏垣谏草》、《书牍》、《浪吟集》等,其中的《谏垣谏草》今不传。该集为履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