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三百四十八卷,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约1324),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人,元代著名历史学家。父廷鸾,南宋度宗时为右相兼枢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去官,著有《读史旬编》,“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咸淳九年(1273),马端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南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前后,其父卒,始出为慈湖书院山长。大约与此同时,开始撰写该书。前后“用心二十余年”,“著为成书,名曰《文献通考》”。元仁宗延珰五年(1318),任柯山书院山长。弘文辅粹德真人王寿衍巡访至饶州乐平,见其所著之书,”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文献通考抄白》)明年,王寿衍写了《进文献通考表》,连同“缮写成帙,校勘无差”的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装订成六十八册,进献元仁宗。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印时,又请马端临带原稿亲自校勘。随后,以其为台州路学教授(秩正九品)。泰定帝元年(1324),全书刻成。马端临以纪传体“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却又是“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要“推寻”典章经制的“变通张驰之‘故’”,必须“融会错综,原始要终”。杜佑《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天宝末,“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有“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遗憾”。(《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遂分《通典》的“食货”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个门类,将其“选举”分为选举、学校二个门类,“职官”一类因其旧,析其“礼”为郊社、宗庙、王礼三个门类,乐、兵、刑三个门类仍依《通典》,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改“州郡”为舆地、“边防”为四裔,共计分为二十四个门类。其帝系、封建两个门类,是直接承继了《唐会要》的分类。经籍、象纬、物异三个门类,则是因史志中的经籍、天文、灾异而分其类。各门类记事,起自上古,至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其中,偶有涉及宁宗以后者。新增五个门类,则采摭诸书而成。其余十九个门类记事,天宝以前增益《通典》所未备,天宝至嘉定末则续而成之。书中叙事本之经史,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者,谓之“文”。其论事,先取当时臣僚奏议,次及近代诸儒评论,谓之“献”。马端临“己意”,则标以“按”字,以辨诸史之可疑,用论先儒之未当,即所谓“考”。其“文”、“献”、“考”,贯通因仍,使各门类及其中各部分的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因名其书为《文献通考》。全书编排,颇具特色。每一门类,依时代先后叙事,前有小序详其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具体排印,叙事之文顶格,补充叙事则低一格,诸儒评论及其“按”语再低一格。其间,夹有小注。在评论中,有引“光公曰”者,即其父廷鸾之说,可见马端临的家学渊源。其“文”的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罗,二是考订。网罗主要体现在补前史之缺上,《史记》的“世家”只记载了春秋十二诸侯和战国七雄,其它一些小国则无专篇记述,马端临“摭各国事实之可考者,仿世家之体例”,在“封建”这一门类中补写了七十余篇有关内容,叙“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考订即其所说“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信”的依据,首先是来源可信。不同的记载,以原始记录为据。《资治通鉴》记唐玄宗天宝六载选举事,以李林甫干扰“遂无一人及第”,马端临则用《唐登科记》“是年进士二十三人”等记载证明了司马光的上述说法不可信。(《文献通考》卷二九《举士》)书中“献”的部分,主要是采录评论是非得失允当、可取者,也有一些考订典故的内容。“考”的部分,即其按语,再加上各门类小序及全书自序,贯穿古今,展示出马端临对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全书分二十四个门类,囊括了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横剖面上勾画出当时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风貌。马端临以其“会通”的思想,将中古以前的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太古阶段自伏羲至尧舜,夏商周三代又为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公天下之心”的阶段。秦以后的社会与秦以前的社会,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公天下之心”,另为一个阶段。社会的变化,受“势”的支配。“势”是一种必然,著此书就在于要求得“变通张驰之‘故’”。马端临认为,造成这种“势”有两大因素,一是“心”即有无“公天下之心”的“心”;二是“利”,即各主要社会集团的利益,它制约着典制、政策的制定。稽古以经邦,是马端临著书的直接出发点,强调“知时适变”,“反古实难”。同时,从多方面总结宋代衰亡的教训,如指出其“国用”方面的四弊,赋税职役的苛重,守内虚外与妥协苟且的恶果,等等。现今流传的该书最早刻本是,元泰定帝年间西湖书院刊刻本。明代以后,刻本颇多。正德年间,有“慎独斋”校正本。嘉靖年间,有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年间,有四库馆刊本、武英殿本。咸丰年间,有崇仁谢氏本。目前的通行本,是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后附考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据以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以便检索。

猜你喜欢

  • 小匡文钞

    四卷。清毛先舒(1620-1688)撰。生平详见《声韵丛说》辞目。《小匡文钞》共四卷,为毛先舒晚年亲订的《思古堂十四种书》中的一种。前有自序,称“小匡文钞者,文皆小有所匡者也”,又称“求契于无心,怀其

  • 读书杂记

    ① 一卷。清王绍兰撰。王绍兰生平事迹已著录。此书仿王念孙《读书杂志》而作,亦为校订群书之文,体例亦相差无几。全书共分《荀子》七条,《墨子》八条,《商君书》二条,《吕氏春秋》五条,《淮南子》十三条,《贾

  • 增订武城县志续编

    十五卷,首一卷。清王延纶纂修。王延纶,字鹤芝,定州人。光绪进士。宣统二年(1910)任武城县知县。王延纶任县令后,以邑志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令厉秀芳重修后,又多年未修,于是筹款设局,重新纂辑。

  • 格致镜原

    一百卷。清陈元龙(1652~1736)编撰。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授编修。曾任广西巡抚。在粤七年,史畏民怀。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简。工于诗文,著有《爱日堂

  • 人间诗话

    二卷。清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事迹见《南唐二主词校》辞目。此书为论词之作,系著者重要的文学论著,为近代最著名的词话。它突破了清代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的局限,独树一帜,而以“境界说”为中心

  • 尚书苇籥

    二十一卷。潘士遴撰。其生卒年不详。士遴字叔献,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明代学者。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大理寺寺副。《尚书苇籥》全书立意,欲囊括汉、宋诸儒旧说,而折衷以己意。其自视过高而才力不

  • 永安县次志

    十七卷。清张进 修,屈大均纂。张进,宣府前卫(河北宣化)人,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能诗善画兰,著有《翁山诗外》、《文外》、《易

  • 尚书绎闻

    一卷。清史致准撰。本书卷首有史致准“自识”,言其服官于滇,苦无书籍,箧中尚存王鸣盛《尚书后案》一部,闲暇时就取读寻绎旧闻,间有新得,辄笔识于上方,辑录为一卷,即此《尚书绎闻》一书。书中有不少确论,比如

  • 金川琐记

    六卷。清李心衡撰。李心衡,上海人。此篇所记,自山川形势人民风俗,以及飞潜动植物细故,凡所目击,皆备载,故名琐记。卷首有郑一崧、魏光方、李心衡序,称其立言有体,叙事存真,抒词有质有文,不漏不支。如卷一火

  • 春秋惜阴录

    八卷。清徐世沐(详见《周易惜阴录》)撰。由于作者刻意推求经文之微言大义,结果往往失之迂曲,此书多有强辞夺理、难以服人的弊病;作者还节外生枝,将孔子的事迹硬行增入襄公二十二年以下的经文中,杂糅《春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