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方舟经说

方舟经说

六卷。李石(1108-?)撰。李石字知几,号方舟,资阳(今属四川)人,南宋经学家。少从苏符游学,绍兴进士乙科,为成都户。绍兴二十九年(1159)赵逵荐为太学博士,因直性径行,不附权贵,后罢为成都学官,出主石室,闽越之士万里而来,刻石者几千人。后为彭州副职,知黎州。复出知合州、眉州,官成都卒。著有:《读博物志》十卷,堪称中国古代科技知识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方舟集》五十卷,后二十卷,今佚。《方舟经说》,清《四库总目》未著录。《通志堂经解》亦未收录。其书“周易十例略”云,“春秋有例者起于杜预,易有例者起于王弼,以吾夫子立一定之论。如乾坤二卦,则诸卦之倡,谨始之例也。后之学者因而例之,故作《十例》”。《略》曰:“无咎例,利有攸往例,孚例,悔吝例,厉例,然如吉凶屡见于经,顾乃遗之。”可知其梗概。“周易互体例”,谓“若非互体,则易之变化内外上下不相应;数有所穷,数穷则生成之理或几乎息。易之有互体,出汉人二郑,学《易》者以互体出刘牧,非也。”其说甚有见地,事实上《易》有互体明著经文。“归妹”兑下震上,震长兑少为归妹,六五曰帝乙归妹。“泰卦”震兑互体,九二应六五上,长男少女,故曰帝乙归妹,此其明证。朱熹《易本义》不言互体,然于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独曰卦体,似兑有羊象焉,正是“互体”之运用。来知德《易注》当时推为绝学,而所说中爻之象,即汉以来“互体”之法。“互体”诚然《易》之要义,兹编诸例,以此“互体”之说为最具卓识。其如“左氏卦例”、“左氏诗如例”凡所持论,均不失平正。据清《四库总目》无《方舟经说》,有《方舟易说》及《左氏君子例》、《诗如例》、《诗补遗》均载存目。今此“四书”皆在《方舟经说》中,大概《四库总目》分之,而“别下斋”合之,同是一书而易其名者。李石《方舟经说》标举“互体”之说,持论解说《易经》,颇具慧心,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 大宋僧史略

    三卷。宋代释赞宁(919-1001)撰。赞宁生平事迹详见《宋高僧传》辞条。《大宋僧史略》一书,亦简称《僧史略》,虽名为僧史,事实上是佛教事物及佛教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的记载。赞宁受宋太祖之命编修此书,

  • 軥录斋稿

    四卷。清夏炜如(?-1877)撰。夏炜如字永曦。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生年不详。此稿有文三卷,诗一卷,行文不多,非其平生之作。文中包括赋、序、跋、记、家传、墓志铭、祠堂铭、寿序、颂赞、诔、辞、杂文等

  • 春秋攻昧

    一卷。隋刘炫(详见《春秋规过》条)撰,清马国翰辑。刘炫作《春秋规过》、《春秋述义》,又摘各家注之失,作《春秋攻昧》。此书《北史》本传载十卷,《隋书·经籍志》不见著录,《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

  • 大金吊伐录

    四卷。编者佚名。“其书纪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以‘吊伐’命名。盖荟萃故府之案籍编次成帙者也。”(《四库全书总目》)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以前旧牍不存,故只立一条,略存起事梗概。天辅七年(11

  • 七政推步

    七卷。明贝琳撰。贝琳字宗器,金陵(今南京)人。幼习儒学兼通天文,被荐入钦天监为监副。居家以孝友称。该书即玛沙伊德之回回历,洪武年间译出,并设回回历科,隶属钦天监。终明一代此历与大统历参用,颇受重视。其

  • 读易索隐

    六卷。明洪鼐撰。鼐字廷器,寿昌(今浙江建制)人。正德五年(1510)举人,官国子监助教。出制凤阳,归筑室莲谷。精研理学。该书不载经文,只是随意标举某节某句而加以解说。大旨主于良知之学,对朱熹《本义》、

  • 别本彭惠安公文集

    七卷。《附录》一卷。明彭韶(1430-1495)撰。彭韶,字凤仪,莆田(今属福建)人。天顺元年(1466)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累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韶所著诗文曾编成《从吾滞稿》,后改名

  • 四书遵朱会通

    不分卷。清杨廷芝撰。杨廷芝字仁圃,山东蓬莱(今山东蓬莱)人。是书题云“遵朱会通”,大旨详于自序。廷芝以为朱子教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故《宪问》篇“不患”章尝四见,而注云,凡指同而文不

  • 苹垞诗草

    一卷。《诗余》一卷。清丁素心(生卒年不详)撰。丁素心,字仲兰,号苹垞,江苏长州(今苏州)人。金文通之妻,清代诗人。按《撷芳集》载:以丁愫为名。苏州府志中以丁素娟为名作《苹垞杂咏》。《苹垞诗草》有乾隆十

  • 病理撮要

    一卷。不著撰人。岭南尹端模(生卒年不详)译。此书作者不详。博济医局所刻医书,多出自美国嘉约翰(详见《医理略述》)口述,如论内科病理之《内科全书》,论外科病理的《割症全书》,均题嘉约翰名,据推断此书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