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曲韵骊珠

曲韵骊珠

一卷。又称《韵学骊珠》。清沈乘麟撰。沈氏字苑宾,娄湄人。他的外甥郁仲鸣将此书介绍于周少霞。周氏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此书作的序云:“而其中分十九韵为二十一,定入声为八韵,此其识之最大者。”其韵目如下:

东同(鼻音)、江阳(鼻音)、支思(直音)、机微(直音)、灰回(收噫)、居鱼(撮口)、姑模(满口)、皆来(收噫)、真文(抵腭)、干寒(抵腭)、欢桓(抵腭)、天田(抵腭)、萧豪(收鸣)、歌罗(直音)、家麻(直音)、车蛇(直音)、庚亭(鼻音)、鸠侯(收呜)、侵寻(闭口)、监咸(闭口)、纤廉(闭口)

入声八韵

屋读(满口)、恤律(撮口)、质直(直音)、拍陌(直音)、约略(直音)、曷跋(撮口)、豁达(直音)、屑辙(直音)。

韵目后括号中的注文,是对该韵发音特点的描述,多采用明以来词家所定叫法。沈氏舒声二十一韵与王所分相同,只是改“归回”为“灰回”,改“苏模”为“姑模”。入声分出八韵,仿效《洪武正韵》,使曲韵正式恢复入声韵。此书于各字下略加注释,各小韵均加切语,并注明南北异音。切语改革较大,清刘禧延《刘氏遗著》云:“近太仓沈苑宾《韵学骊珠》,以《中州全韵》为底本,参以《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切音又加明显……上音用同呼字,下音用本韵影喻二母字,相摩而合成一音。呼之者固读二字之音,听之者止觉为一字之音。”沈氏采用《音韵阐微》所确定的“合声法”来制定切语,与传统韵书的反切不同,收到“又加明显”的效果。是书有乾隆间刊本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刊本。

猜你喜欢

  • 毛诗奏事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奏事》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不著录,此书久佚。王肃撰有《毛诗义驳》专攻郑玄。此则取郑玄之违失,条奏于朝,故题《奏事》。此篇是马国翰从《毛诗正

  • 分水县志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常铧、冯圻修,臧承宣纂。陈常铧,光绪年间任水县知县。臧承宣,分水县人。《分水县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卷首为凡例图说。卷末列旧序。分卷一疆域志,

  • 大司马张海虹先生集

    十七卷。明张五典(?-1625)撰。张五典,字和衷,号海虹,山西沁水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有《大司马张海虹先生集》。是集凡十七卷。包括疏十篇,议四篇,论一篇,古今体诗一百零一篇,启三十一篇

  • 法喜志

    三卷。明朝夏树芳(生卒年不详)撰。《法喜志》一书,以编取历代知名之人,摭其一事一语近乎佛理者,皆谓得力于禅学为内容。共择录历代学界知名人士200余编入该书。其中,韩愈、程子、周子、朱子亦罗织入之。佛教

  • 容拙斋文钞

    一卷。清张舒(生卒年不详。)撰,张舒字丙生,甘泉(今湖北宜昌市西南)人。平生著述甚多,咸丰间经乱遗失,只杂文数十篇留于世。其中论史之作居其大半,间附杂文数篇。张舒学力深厚,识见高明,议论宏通,笔力遒炼

  • 吴兔林日记

    一卷。清吴骞撰。吴骞著有《论语皇疏考证》,已著录。此编为其与陈鳣同游武陵所记。自庚子年二月十六日至三月二十日,逐日记述。倡和之诗最多,记虽寥寥数节,皆清新可诵。写土风俗与古相证。如二月二十八日,为食寒

  • 雪溪集

    五卷。宋王铚(约1144年前后在世)撰。王铚,字性之,汝阴(今安徽合肥)人。生卒年不详。铚记问赅洽,长于宋代故事,曾撰《七朝国史》。绍兴初(1131),为枢密院编修官。其诗风格近温、李。王士祯《居易录

  • 礼经本义

    十七卷。清蔡德晋(生卒年不详)撰。德晋字仁锡,江苏无锡人。雍正时举人,乾隆初年因杨名时所荐,官为司务。最得孔门博约之旨,故律身甚严。著有《礼传本义》、《通礼》。是书前十六卷皆为《仪礼本经》,第十七卷附

  • 经髓

    七卷。明陈世浚(生卒年不详)撰。世浚字学元,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此书成于崇祯十二年,前有自序,称题于“九龙学署”。清代流县有地名九龙滩,可能世浚曾做过该县学官,书稿也完成于该地。五经各为一卷,加

  • 白云居米帖

    十二卷。清姚士斌(生卒年不详)刻前八卷,其孙姚学经(生卒年不详)续刻后四卷。姚士斌,字式峰;姚学经,字东樵。皆旌德(今属安徽)人。姚士斌之父姚继韬曾购得米芾大小行楷书迹共八种,打算刻石,但不幸早逝。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