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志
三卷。明江贞撰。江贞,字吉夫,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绍兴府教授。其著作有《歙砚志》。是书主要记载歙州砚台及其有关事宜。其内容是将饶州太守叶良贵与其弟东昌太守叶良器所撰《砚志》及江氏族祖江逊所著《砚谱》,互相参考,编定而成。大约都以宋代治平年间《歙砚谱》、洪适的《砚说》为蓝本,并稍有增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列为存目。
三卷。明江贞撰。江贞,字吉夫,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绍兴府教授。其著作有《歙砚志》。是书主要记载歙州砚台及其有关事宜。其内容是将饶州太守叶良贵与其弟东昌太守叶良器所撰《砚志》及江氏族祖江逊所著《砚谱》,互相参考,编定而成。大约都以宋代治平年间《歙砚谱》、洪适的《砚说》为蓝本,并稍有增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列为存目。
三卷。明方学渐撰。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不详。因其子方大镇显贵,赠大理寺少卿。该书是记载其乡里中有忠孝义烈之行人的事迹的著作。只要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概皆收入。人各立传。共收50人
一卷。作者不详。记载北宋末年死于靖康之变中的傅察、种师中、王禀、刘翊、种师道、何庆彦、黄经臣、刘、李若水、徐揆、孙传、张叔夜等12人事迹。南宋宗泽、张悫因黄潜善、汪伯彦梗阻而死,亦附录于后。书作于宋高
见《亢仓子》。
不分卷。明吴继仕(生卒年不详)辑。继仕字公信,安徽新安人,经学家。作品有《七经图》、《音声纪元》、《六经原流》等。此书分门别类,考镜源流:首先探讨《六经》源流,其次探讨世人治经源流,然后分别是《周易》
二十卷。清宋际、庆长合撰。宋际字峨修,庆长字简臣,均为松江(今属上海)人。明陈镐撰《阙里志》后,后人屡有修辑,但皆芜杂不足观。康熙二十年(1681),宋际任孔庙司乐,庆长为典祭,二人搜求典故,补以修订
十二卷。《外集》二卷。明郑心材(约1590年前后在世)撰。郑心材,字敬仲,号恩泉,浙江海盐人。刑部尚书郑晓之孙。光禄寺少卿郑履淳之子。年五十以荫补官,官至江苏应天府(今江宁)治中。是集为其婿项皋谟所校
一卷。旧本题唐瑶华帝君韩若云撰(不确)。据此书自序称祖父韩仲卿,父为韩会,叔父韩愈,作者似为世传韩湘子。然而韩湘字北诸,不知为何又称韩若云。传中自称遇吕洞宾传授而得道,但吕洞宾为吕渭之孙,当在韩湘以后
十卷。南宋程大昌(1123-1195)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详见《演繁录》。此编主要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考古编》张海鹏后
十二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散文学家,古文“桐城派”代表之一。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雍正元年(172
八卷。明薛梦李(生卒年不详)编。薛梦李,字近泉,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摭取前人家训及劝善诸书荟萃成此编,并附以议论。共八卷,分四门,首为图说,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