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江氏音学八种

江氏音学八种

十三卷。清江有诰(?-1851年)撰。江有诰字晋三,号古愚。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恩贡生。一生无意仕进,杜门读书。曾概叹周秦以后,古音日失,便潜心音韵之学。始以顾炎武、江永、段玉裁之书为宗。初分古韵为二十部,后见孔广森《诗声类》,受其启发,将东冬分立二韵,又分古韵21部:一之、二幽、三宵、四侯、五鱼、六歌、七支、八脂、九祭、十元、十一文、十二真、十三耕、十四阳、十五东、十六中、十七蒸、十八侵、十九谈、二十叶、二十一缉。江氏古韵分部跟段玉裁相比,其特点是:一祭部、二叶部、三缉部皆与王念孙、戴震合;江氏主张宵部、侯部有入声、也与王念孙之说相合。江氏古音学的不足之处,即坚持质、术、栉、物、迄、没、屑不分。江氏晚年研究六书,著有《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说文质疑》、《说文系传订讹》。还有《经典正字》、《隶书纠谬》等书。惜皆毁于失火。《诗经韵读》在《诗经》的每一押韵的章节后注明古韵部,入韵字另加圈作标识,隔句换韵的字外加方框标识。对异部通谐、江氏根据韵部远近分为三类:邻部通谐为通韵,隔一部通谐为合韵,隔几部通谐为借韵。凡通韵、合韵、借韵均在韵段末注明,并说明通谐的原因。《群经韵读》录《易》、《书》、《仪礼》、《礼记》、《考工记》、《左传》、《论语》、《孟子》、《尔雅》等书韵语。《楚辞韵读》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卜居》、《九辩》等作品韵语,并附录宋玉赋九篇韵语。《先秦韵读》录《国语》、《山海经》、《战国策》以及诸子等二十四种古籍及秦刻石铭文的韵语。《唐韵四声正》卷首载有道光二年(1822年)后江有诰与王念孙往来的书信,讨论古音四声问题。江氏原认为古无四声,后反复研究,始知古人有四声,但古四声与今韵不同,于是仿顾炎武《唐韵正》体例,而著此书,专门纠正《广韵》四声之说。《廿一部谐声表》仿段玉裁《十七部谐声表》而作,按古韵二十一部汇列谐声偏旁。《入声表》卷首有凡例,叙述制表目的。江氏认为顾炎武《古音表》虽然能据古韵,以入声配阴声,但分配多有不当之处。江永虽然能据谐声偏旁分配入声,但仍然拘于今音,以入声兼配阴阳。江有诰则按顾炎武的观点,彻底破除今韵四声相承的观点,以入声分配阴声。《等韵丛说》主要讨论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与方法,因缺乏描写工具,又受自己方音的影响,观点含混,问题较多。《江氏音学八种》目录:《诗经韵读》四卷卷首一卷、《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汉魏韵读》、《唐韵四声正》、《廿一部谐表声》一卷、《入声表》一卷、《等韵丛说》一卷。此书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同年刊刻。1934年严式诲刻入《音韵学丛书》。

猜你喜欢

  • 寄庐读史记臆说

    五卷,清杨琪光撰。杨琪光,字子琳,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官道员,杨琪光师法归方,意在读史以练文笔,但间或也有笃论,他将读《史记》心得。写成《寄庐读〈史记〉臆说》一书,他主张持论公允,对人、事给予恰当

  • 梅氏尚书平

    九卷。朝鲜丁若镛撰。本书亦为丁氏《俟庵经集》之一种,为《与犹堂集》之十六至二十四卷。在本书中,丁若镛认为,《尚书》初有伏生今文二十九篇和《书序》一篇,不久又有孔壁古文四十六篇。到了东晋时,梅赜又献孔安

  • 难经经释

    二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徐氏认为《难经》注释者虽已有十余家,然而散佚缺失者甚多,幸存的注本中内容多为后人所乱,其说不一,经义不明,故以秦越人《八十一难经》中有不合《内经》之旨者,

  • 玄览

    八卷。明朱谋(生卒年不详)撰。朱谋字郁仪,明宁献王七世孙,万历间,封镇国中尉,管理石城王府事。贯串群籍,通晓朝章典故,平生著述一百余种。有《周易象通》,《诗故》,《邃古记》,《春秋戴礼》,《鲁议笺》,

  • 忠烈编

    十卷。明孙堪、孙墀、孙陛同编。堪字志健,历官都督佥事。墀字仲泉,历官尚宝卿。陛字志高,嘉靖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虽为严嵩门生,但终生不阿附严嵩。三人生卒均不详。皆为巡抚江西副都御史孙燧之子

  • 文■堂诗集

    二卷。明朱芾煌(约1649年前后在世)撰。朱芾煌,字子衷,又字玉琉,自号濡须江渔,安徽无为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是集大都抒怀之作,语多感慨。七言律诗如《秋怀》、

  • 玄言新记道德

    见王弼《老子注》。

  • 详明算法

    二卷。元安止斋、何平子(生卒年不详)撰。著者始末、著作年代不详,钱宝琮认为安止斋可能是何平子的别号。明程大位《算法统宗》卷十二“算经源流”条记有:“《详明算法》〔元儒安止斋,何平子作,有乘除而无九章,

  • 诗经雅笺

    五卷。清玉枢氏撰。玉枢氏姓名、籍贯皆不可考。此书正文前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作者自序,知其为嘉庆、道光时人。今考其书,作者以为《尔雅》为六经注脚,涉及《诗经》者尤多。读《诗经》而不读《尔雅》,则异

  • 高峰文集

    十二卷。宋廖刚(1070-1143)撰。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南剑顺昌(今福建顺昌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宣和初(1119),自漳州司录,历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权,刚论奏无所避,出知兴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