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

一卷。刘徽(生卒年不可考)撰。据《隋书·律历志》:“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可知徽为魏晋间人。又据《宋史·礼志》载北宋末算祀典中刘徽被追封为“淄乡男”,可推断他为山东淄川或临淄一带人。《九章注序》云:“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在263年为之作注,并撰《重差》一卷附于《九章》之后,另撰《九章重差图》一卷(已佚)。他在自序中称:“辄造重差,并为注解,以究古人之意,缀于勾股之下。”唐初该书另本单行,被称为《海岛算经》而立于学官,成为《算经十书》之一。传本《海岛算经》共有九题,体例同《九章》,有题、答、求。第一题测海岛用重表法,第三题量方邑用连索法,第四题测深谷用累矩法,这是刘徽重差术的三个基本方法,其他各题均是用基本方法所得的结果上转求他问。何谓“重差”?刘徽在注序中加以解释:“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勾股则必以重差为率,故曰重差也。”即用矩尺在不同点测望物体,利用表间差距和所测景长之差推算所测物体远近高深的一种测量方法。刘徽说:“度高者重表,测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离而又旁求者四望。触类而长之,则幽遐诡伏靡所不入。”九题之中,“两望(重表)”题三个(第一、三、四题);“三望”者四题(第二、五、六、八题);“四望”题二个(第七、九题)。除第七题的“又术”是错误的外,九个问题的解法都是正确的,展示了我国古代测量术的水平。第七题“又术”极可能是后来注释者窜入其中的。刘徽在《九章》注释中提出的“不失本率原理”,实质上是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的理论,从而奠定了勾股测量术的理论基础。《海岛算经》在此基础上创造发展了重差理论,达到了中国古代测望之学的顶峰。该书作为中算重要典籍被收入《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唐显庆年间(656-661)李淳风奉敕为之作注;清李潢撰《海岛算经细草图说》一卷,清沈钦裴又撰《重差图说》一卷,以相似比例论释重差术;清李镠《海岛算经经纬笔》一卷则以天元术解之。当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我国古代测望之学重差理论评介,兼评数学史研究中某些方法问题》(1982年,载《吴文俊文集》)及《〈海岛算经〉古证探源》(1982年,载《吴文俊文集》)两文中以“出入相补原理”解释了《海岛算经》的造术;1990年中算史家李继闵在《东方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研究》中探讨了九问之造术为日高术推衍变化而得。《海岛算经》的版本有北宋秘书省刻本和南宋鲍浣之刻本;戴震任四库馆员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九个问题订为一卷即为《四库》本;武英殿聚珍版本;孔继涵微波榭《算经十书》本;屈曾发《九章算术附刊》本;1963年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本。

猜你喜欢

  • 春秋贯玉

    四卷。明颜鲸(1514-1519)撰。颜鲸字应雷,号冲宇,浙江慈溪人,嘉靖时进士。擢御史,出为河南按察使,改畿辅学政,以劾都督朱希孝忤旨,谪安仁典史。隆庆中,累迁山东参议,改行太仆卿,又以忤高拱落职。

  • 方改亭奏草

    无卷数。明方凤撰。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正德进士,历任御史。武宗南巡时疏论七事。世宗即位后数争大乱,以灾异来指切弊政,从而被调为广东提学佥事,谢病归卒。《方改亭奏草》载奏议一十八

  • 通鉴博论

    三卷,明宁王朱权(1378-1448)撰。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31年)封于大宁,后来又改封到南昌。朱权年轻时颇为骄恣,到晚年深自韬晦,对释老之学尤为精通,在戏曲、历史方面

  • 健锐云梯营营制规章

    一卷。清伊铿额纂。伊铿额,字华亭,姓吴扎库氏,满洲镶红旗人。官健锐云梯营前锋参领。健锐云梯营,俗简称健锐营,乾隆初建在京西香山脚下,练习云梯火枪、驰马跳驰、飞鞭武刀、水战驾驶等。是书即是把自乾隆十五年

  • 江邻几杂志

    见《嘉祐杂志》。

  • 谷城山馆文集

    四十二卷。明于慎行(1545-1607)撰。于慎行,字可远,更字无垢,今山东省东阿县人。隆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慎行学贯百家,明习典故,文学已为时冠。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集》等。此书乃其所作

  • 毛诗单疏校勘记

    三卷。近人刘承干撰。承干字翰怡,浙江吴兴人。承干刻有《嘉业堂丛书》若干种行世。《毛诗单疏》即为其中一种,此书为杨守敬随使日本所访得。原藏日本东京竹添井井居士家。原书本四十卷,今本首七卷缺,只存自第八卷

  • 道德真经集注

    ①十卷。宋张氏撰。张氏,其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约成于绍圣年间(1094-1097),是集唐玄宗、河上公、王弼、王雱四家《老子》注本而成。没有增损,也无己意参入。卷首有唐玄宗、左仙公葛玄、王雱等注本

  • 广雅疏证补正

    一卷。清王念孙、王引之撰。《广雅疏证》刊成之后,王氏父子复加勘校补充,所言或细书刊本上,或别签夹入书中。手校补本《疏证》先由清河汪汲收藏,后入扬州书贾夏炳泉手,复由淮安黄海长购得,经罗振玉鉴定确为王氏

  • 尉缭子

    五卷。尉缭撰。其生卒年及籍贯皆不详。班固《汉志》杂家类《尉缭》下注云“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除此记载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一个尉缭,考其事迹,当非今本《尉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