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潞公集

潞公集

四十卷。宋文彦博(1006-1097)撰。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县)人。仁宗时,进士及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侍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政绩显著,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为相近五十年,主政事四朝。封潞国公,卒,谥忠文。文彦博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说:“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众为先。陛下历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弊耳”。其为人尊德乐善,接人待物谦下有礼,尝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置酒赋诗相乐,谓之“洛阳耆英会”,成为一时盛事。彦博诗风格秀逸、情文并茂,王士祯称其“婉丽浓妩,绝似西昆”,曾掇其佳句,载于《池北偶谈》。其文不事雕饰,而议论通达,卓然经济之言。叶梦得在序中称:“其未尝有意于文,而因事辄见,操笔立成。简质重厚,经纬错出。譬之贲鼓镛钟,音节疏缓,杂然并奏于堂上……”。所著《潞公集》,包括赋颂二卷、诗六卷、论一卷、表启一卷、序一卷、碑记墓志一卷、杂文一卷,其余皆为奏议劄子之文。《潞公集四十卷》有《四库全书》刊本。另有《山右丛书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南明野史

    即《王藩实录》。

  • 淮南子内篇杂志

    二十二卷。清王念孙(1744-1832)撰。这是王念孙《读书杂志》之第九种。二十二卷为后序,其子引之又补附顾广圻校《淮南子》一卷,故书实为二十一卷。《淮南内篇》虽易读,伪错实多。念孙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

  • 武穆王演义

    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 消寒诗话

    一卷。清秦朝釪(生卒不详)撰。秦朝釪,字大樽,号岵斋。江苏金匮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由礼部郎中出为楚雄知府。工诗,尤善古文。《消寒诗话》于论古今人诗外。时述自己经历、创作及所闻、所见。宛平王

  • 惟清斋法帖

    十四卷。清铁保(1752-1824)书。铁保旧谱姓爱新觉罗氏,后改董鄂氏。字冶亭,号梅庵、铁卿。满州正黄旗人。官两江总督、吏部尚书。工诗文书画,其书与当时刘墉、翁方纲齐名。此帖为临唐宋诸家书四卷,续临

  • 歌麻古韵考

    四卷。清吴树声撰。树声(1819-1873)字鼎堂,一字筱亭,保山(今云南保山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山东肥城知县。工书,长于声音训诂之学,尚著《鼎堂金石录》、《经传释词续》、《六书

  • 中朝故事

    二卷。南唐尉迟偓撰。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尉迟偓仕南唐,官朝议郎、守给事中,修国史,曾奉旨纂《中朝故事》二卷行于世。此书皆记唐宣、懿、昭、哀四朝故事旧闻,旧南唐主李昇自以为出太宗之后,故称唐为中朝

  • 教习堂条约

    一卷。清代徐乾学撰。徐乾学见《读礼通考》条。此书是作者任学堂教习时所作的“学规”,主要内容是要求封建士子认真研读经史等书,以“明诸心,知所往”,最后“籍身朝庭,为国效命”。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

  • 鹿皮子集

    四卷。元陈樵(1278-1365)撰。陈樵,字居采。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至正间遭乱不仕,遁居于谷,衣鹿皮,因自号鹿皮子。此集题为庐联子友编。“其古诗落落有奇气,诗古体五言胜七言,近体七言胜五言。”

  • 读中庸记

    一卷。清范泰衡(详见《读大学记》)撰。是书大都本于《章句》,稍参考《辑略》、《或问》之旨。也是分节为说,而理较显豁。驳语类言戒惧是由外以尽于内,慎独是由内以及于外。称经文首言须臾不可离,归重于不睹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