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玄真子

玄真子

一卷。唐张志和(生卒年不详)撰;附天隐子一卷。唐无名氏撰。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获罪被贬为南浦尉,赦免后隐于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新唐书·隐逸传》载有张志和事迹,沈汾《续仙传》载其行事甚怪,似为好事者附会之说。张志和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曾与颜真卿等为友。张志和的著述多已亡佚,今存除《玄真子》外,另有词《渔父》五首。《玄真子》又作《元真子》,又名《玄真子外篇》。据《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只存三卷(似以篇为卷),说明已非完帙。《道藏》本载有三卷,与《书录解题》相符。《四库全书》作一卷收录,似为后人所并,其内容与《道藏》本同。此书仿《庄子》、《列子》文体之例,分《碧虚》、《鸑鷟》、《涛之灵》三篇。篇内设寓言问答,述自然、造化、玄真、有无诸理。如其在《碧虚》篇释自然、造化说:“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又分玄、真而释之:“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总其要旨,是为道家虚无玄妙之说。《四库提要》称此书“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尽管学者对其书有如此之说,而其书对后世道家文化仍有一定影响,是后人研究道家文化的重要古籍。《四库全书》于此书后附录《天隐子》一篇。《天隐子》卷首有武则天时司马承祯序,说明此篇出于唐人之手而不知撰者姓名。《天隐子》共分《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节(司马承祯序称八篇)。文中先述易理,又述道家修炼方法。其要旨是使人通过斋戒、安处、存想、坐忘以达神解,而明神仙之道。其文简畅、其意明了,实为修身要籍。卷首司马承祯序文赞其书“自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已”实不为过。此篇在流传中似有缺佚。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此书另本有《三宫法》附于后。今本已不见《三宫法》实为可惜。后世学者对此篇作者争论颇多。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以为是司马承祯托名之作;吴曾《能改斋漫录》则以为此篇成于司马承祯之前;清《四库提要》认为司马承祯有《坐忘论》已经很著名,无需再托名天隐子。谁对谁错,还有待考定,但此篇为唐人所著之说已无疑议。现存明《道藏》(《玄真子》标名《玄真子外篇》,作三卷。《天隐子》与《素履子》二书同卷)本、清《四库全书》(标名《元真子》)本。

猜你喜欢

  • 冲虚至德真经

    见《列子》。

  • 尊闻居士集

    八卷。清罗有高(1734-1778)撰。罗有高,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三十年(1765)中举人。少习技击,力敌数十人。后见雩都(今属江西)宋道原,乃潜心于理学研究。又师事宁化雷鋐。为学凡数变。晚交长

  • 岳雪楼诗存

    四卷。清孔继勋(?-1842)撰。孔继勋字炽廷,广东南海人。他青年时即以诗名,嘉庆戊寅乡荐七试礼闱,道光癸巳捷南宫入词馆,曾受请襄办军务,亦曾南北往来十余载,其间多有吟咏,但不肯自留其稿。道光乙酉筑岳

  • 春秋君国考

    五卷。清李元(?一1816)撰。李元字太初,号浑斋,湖北京山(今属湖北省)人。乾隆乙未(1775)大挑一等,历任四川仁寿、金堂、南充诸县。学问赅洽,文笔渊雅,著述很多,官蜀时刊《浑斋七种》,又有《五礼

  • 元包

    五卷、附《元包数总义》 二卷。北周卫元嵩(生卒年不详)撰,唐苏源明传、李江注,宋韦汉卿释音。《元包数总义》二卷是宋代张行成补撰。卫元嵩,成都人,明阴阳历算,献策于后周,赐爵持节蜀郡公。明代胡应麟作《书

  • 孤儿编

    三卷。清汪喜孙撰。喜孙字孟慈,后改名喜荀,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官至怀庆知府。喜孙传家学,长于考据,此编乃述其父汪中学行之作,因喜孙生九岁而中殁,故谓之《孤儿编》。汪中(1744-1794)字

  • 春秋识小录

    九卷。清程廷祚(详见《大易择言》)撰。此书为考证《春秋》经传之职官,地名、人名之作。凡《职官考略》五卷,《地名辨异》三卷,《人名辨异》三卷。《职官考略》首为数国共有之官,次为一国特有之官,皆分列排纂。

  • 今文选

    十二卷。明孙矿(1542-1613)编。孙矿字文融,号月峰。浙江余姚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累迁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为官三起三落。著有《孙月峰评经》。此书辑录明人之文。所选自罗玘至李维桢

  • 诗经说通

    十三卷。明沈守正撰。守正字允中,号无回,钱塘(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癸卯举人,官国子监博士。是编成于万历(1615)乙卯年。其说颇以《朱传》废序为非,其旨欲以意逆志,以破拘牵。所引诸书,不过

  • 王端毅公奏议

    十五卷。明王恕撰。王恕(1416-1508),陕西三原人。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正统进士,历任扬州知府、南京刑部右侍郎、云南巡抚、宁夏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孝宗时召为吏部尚书。居官历中外五十余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