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皇明开运英武传

皇明开运英武传

八十回。不题撰人。据明沈德符《野获编》云,此书为嘉靖时武定侯郭勋撰,以彰其先祖郭英的开国功业。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亦持此说。另说为徐文长撰。作者究为何人,尚属疑案。该书为长篇历史小说,约成书于明代中叶,又名《皇明英烈传》、《云合奇踪》。以元末农民大起义为背景,叙述朱元璋加入义军、发迹变泰、定鼎中原、兴兵灭元,以及扫灭各路义军而登上皇帝宝座的明朝开国故事。作者旨在宣扬明朝上应天命,为朱元璋及其一群开国功臣树碑立传,但叙事基本上依据史实,对红巾军的反元斗争做了肯定描写,客观上反映了元末社会动乱的历史形势。尤其是对元顺帝荒淫失政,开河征夫,弄得民不聊生纷纷造反的描写,揭示出了农民起义的历史根源,有一定的深刻性。但为了美化明朝立国的正统,美化朱元璋,该书也将朱元璋部下杀红巾军首领韩林儿、杀郭天爵的史实委于他人或隐去。而对方国珍、张士诚、陈友谅等与朱元璋争雄的义军领袖,则加以贬斥毁谤。该书围绕朱元璋而塑造的常遇春、胡大海、刘伯温、朱亮祖、花云、郭英等英雄、贤士形象,都很鲜明生动。对朱元璋,该书把他写成是金童下凡的真龙天子,颂扬他的雄才大略、广纳豪杰平定天下的盖世功业,但也没有一味简单化处理,对他得天下后猜忌功臣、贬杀功臣的虚伪狡诈敢于着上一笔。作者生于明代,如此直书先皇过失,胆识是惊人的。艺术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史实,文学性较差。借用民间传说的一些传奇情节,又充满宿命迷信色彩,殊不足取。很多情节和人物描写上,也有因袭模仿《三国演义》等书的拙劣痕迹。该书在文学史上地位并不甚高,但在民间流传颇广,对后代戏曲创作影响也不小,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该书所见最早版本是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十九年(1591)书林明峰杨氏重梓本。另二种明本是三台馆刊本(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有藏)和明崇祯刊“玉茗堂批点”本(北京图书馆有藏)。清有怀德堂刊本和英德堂刊本。195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校注排印本,题《英烈传》。四联出版社195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亦出版此书。

猜你喜欢

  • 大易则通

    十五卷,闰一卷。清胡世安撰。胡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四川井研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任少詹事。入清朝以后,官至大学士。该书专主阐明图学,汇萃诸家之图而各为之说。虽然也涉及辞变象占,但总的倾向

  • 古香斋袖珍板书

    十种,九百零三卷。清高宗敕辑。清乾隆十一年(1746),高宗弘历命刻袖珍板书十种,“古香斋”是弘历为皇子时读书之地,因以为名。所刻十种为:《资治通鉴纲目》二十卷、《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御选古文渊鉴

  • 操缦录

    十卷。清胡世安(生平见《大易则通》)撰。此书专辨丝音。杂引古书为证,兼及诗赋。书中共分四门:一是“离音弋载”,统论声律;二是“乐统博稽”,论琴;三是“遗音缀笔”,论瑟;四是“丝系衍记”,论琵琶、筝、箜

  • 省愆稿

    五卷。明刘魁(?-1549)撰。刘魁字焕吾,泰和(今江西)人。正德二年(1507)举人。官至工部员外郎。嘉靖初,疏谏雷坛工作太急,忤旨廷杖,与杨爵、同怡同长系镇抚司狱。久之释归而卒。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

  • 丛书集成初编

    三千一百十一种。商务印书馆辑。丛书是汇辑各种单行本著作成一编并冠以总名的一类书。传统的提法认为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为最早的一部丛书,收书六种四十一卷。而稍后的左圭《百川学海》

  • 清溪漫稿

    二十四卷。明倪岳撰。生卒年未详。倪岳,字舜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徙居上元(今江苏江宁)。南京礼部尚书谦之子。登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文毅。事迹具《明史》本传。倪岳承其家学,研精

  • 绩溪胡氏丛书

    四种,十八卷。清胡培系辑。胡培系字子继,安徽绩溪人。贡生,晚年以军功选授宁国教谕。光绪年间,胡元洁、胡晋牲欲汇集刊印先辈遗著,乃请胡培系主持编校。后因胡晋牲等先后去世,丛书只编成其中四种。有清胡培翚一

  • 周易易简编

    无卷数。明陆起龙撰。起龙字云从,上海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任永宁县知县。该书《自序》云:“采汉唐宋以来注疏及家藏未刻本多至充栋,笔之成帙。犹病其颐而杂,遂归根易简,融会精理,汇而成编。”又说

  • 避暑录话

    二卷。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1077-1148)撰。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迁居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生平事迹详见《石林燕语》。叶梦得在宋室南渡之初,岿然耆宿,藏书至三万余卷

  • 画响

    不分卷。明李永昌(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李永昌,字周生,号黄海,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人。林古度为是集序,时间约明末。其书皆自题所画之作,分为四册。皆五言绝句而不著题。《四库》撰纂人称其气韵亦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