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或问

礼记或问

八卷。清汪绂(详见《周易铨义》条)撰。绂有《六礼或问》十二卷已著录。书首有吴引孙《序》“光绪三十一年以新疆布政使署巡抚乞病归卒”。《序》言,“学以育才,而才以莅事而事治。今人首尚科举,乃判学与事为两途,而才泯,生不识耰锄,长不习时教,嚣嚣然非今而是古。先生故于《月令》,首称吕氏,以为仿佛先王之典,有敬天勤民之志,其中良法美意,有足为后王法者,以破后生执滞之惑。其他辨析精审,折中至当,大要皆归于可行。夫先生生当盛世,味腴求道乃其言。若深有悲于王泽这不下究,而民隐之不上达,诚有见夫古圣哲王,所以经国理民者,成法具在。而承学者,乃昧昧焉未之或知,而岂容己于言”等等。末题“光绪丙申四月,同郡后学吴引孙,福茨甫,谨序”。汪氏有《礼记章句》、《曲礼》诸篇,皆为注释此忆。又摘取大意,设为问答,以别疑明是,可见汪氏勤《礼》甚笃。但也有可咨议者,如《曲礼》极言之尤所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为养正作圣之基”。上、下二册,详密深醇,以冠《礼记》之首。诚然不可不知类似释《王制》谓“齐鲁初封,皆非百里之俭”。引《鲁颂》及《左传》为证,反复考核经传,终不能肯定《孟子》、《王制》而反否定《周礼》。所云“制田以待封”,此必无之理。唯《汉文移》“淮南王,为城阳王,此虚淮南之国,以待封厉王之子”。如《月令》,谓“先秦儒者之书,而吕氏攘之。”《后汉书·鲁恭传》云,“《月令》周人之书。”皆有特识。唯《礼运》谓“出于黄老,故有大同小康之说”。而不知大道为公,选贤与能实为“郅隆之治”。此外于《学记》、《乐记》、《缁衣》各篇,颇致赞美。至《丧服》、《四制》一篇云,“不言制度之详而撮言大意,与上数篇(按指《聘义》诸篇,同出一手,”并言《竹义》、《礼智》、《丧服》之制,要归于此。其论精粹纯正,令人服膺备至。研究《礼》经,不可或缺参考。此书有《双池丛书》本。

猜你喜欢

  • 韩非子集解

    二十二卷。清王先慎(生卒年不详)。王先慎,字慧英,长沙人,官道州训导,著《韩非子集解》二十二卷。王先慎认为《韩非子》“旧注不备,且有舛误,近儒多所匡益”《续四库全书提要》,便依自己的看法,撰成《韩非子

  • 嘉靖以来注略

    十四卷。明许重熙编次。重熙少年为诸生,不肯诡遇求闻。晚游太学,著书自娱。有《嘉靖以来注略》等。该书又名《五陵注略》。记嘉靖以来五朝大事,意在与明初洪武时期对比,使人以鉴得失。自正德十六年(1521)四

  • 四书心解

    不分卷。清王吉相撰。王吉相字天如,邠州(今陕西邠县)人。吉相曾问业于李中孚,潜心于性命之学。是书大概系其家居养病时所作。自序谓“心解者何?解心也。治心而不解心,恐讲习讨论之总无当于心”。其书自抒心得,

  • 二陆集

    三卷。本书是明陆之箕、陆之裘兄弟合集。其中,陆之箕撰《长白山人集》二卷,陆之裘撰《南门续集》一卷。陆之箕,字肖孙,一字汝瞻,别号复泉,江苏太仓人,宏治中贡生。陆之裘,字象孙,号南门。贡生。官景宁县教谕

  • 五经析疑

    ① 一卷。题宋邯郸绰(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撰,清王谟(见《圣证论》)辑。此书陶宗仪《说郛》辑本题魏邯郸绰撰,而王谟辑本则题宋邯郸绰撰,均无根据。王谟避开《说郛》辑本,从《初学记》辑出四条,从《北堂书钞》

  • 日照县志

    ①十二卷。清杨士雄修,丁时纂。杨士雄,浙江义乌人,监生出身,康熙三年(1664)任日照县知县。丁时,邑人,进士出身。康熙十一年(1672),杨士雄奉修邑志之檄,开局修志,经多方购求,得明万历年间知县杜

  • 富顺县志

    ①五卷首一卷,清李芝、段玉裁等纂修。李芝,邑人。段玉载,金坛人,曾任富顺县知县,著述甚多。富顺县旧有志,然多阙漏,体例亦乖陋。段玉裁任县令后,属李芝网罗缺佚,亲自纂辑,遂成兹编。《富顺县志》光绪八年(

  • 路德改教纪略

    一册。撰者不详。美国林乐知译。据卷首介绍,原书初刊于印度,全书分二十三章,历述日耳曼人马丁·路德改教始末,用白话文译就。现存有广学会本。

  • 蜀碑记补

    十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1807),文学、戏剧理论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寿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曾得罪权臣和坤

  • 古文孝经孔氏传

    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注音。孔安国,字子国,西汉著名经学家。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论语》及《孝